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巡逻兵进行曲》(片段)伴奏编创
教学重点:依据进行曲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打击乐器为乐曲编创伴奏。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10分)
(2)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其中至少包括2个课堂提问。( 15分)
( 3)针对(2)中的主要环节,写出设计意图。(10分)
附谱例: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乐曲雄壮有力的风格,体会音乐编创的快乐,热爱音乐,陶冶情操,激发爱国热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编创打击乐伴奏,加深对于进行曲节奏特点的理解。
【知识与技能】了解进行曲风格特点,并为其编创打击乐伴奏
二、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多媒体播放国庆阅兵视频片段,学生欣赏观看。教师提问:这个视频给大家的感受如何?展现了军人怎样的形象?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视频中的军人英姿飒爽,步伐整齐,展现出了新时代中国军人的风采;而视频的配乐也与这恢宏的场景相映生辉,这就是进行曲。今天,让我们一起通过对《巡逻兵进行曲》的学习,了解进行曲,发现它的魅力所在。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单快捷、直接有效、易于开展,并且紧扣主题核心,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巡逻兵进行曲》并提问:这首进行曲给大家带来了怎样的情绪感受?乐曲的速度如何?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为进行曲速度,中速稍快,从旋律中仿佛感受到士兵们迈着矫健的步伐齐步前行。
⒉教师再次播放音乐作品。
3.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介绍作品的背景知识:《巡逻兵进行曲》又称《美国巡逻兵进行曲》是一位名叫米查姆的美国陆军士兵创作的,他以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为傲,于是创作出这首流芳百世的作品。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环节以聆听为主,有助于帮助学生提升音乐的感知能力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三)伴奏创编
1.多媒体播放作品,学生跟唱旋律,熟悉旋律内容,并提问学生:进行曲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总结:强弱有规律,步伐统一,常用四二拍。
⒉教师出示打击乐器小军鼓,简单地给学生介绍小军鼓,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大屏幕出示节奏:
带领学生拍手进行击打练习,随后用小军鼓进行击打练习。
4.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强调小军鼓击打时的强弱要求。
5.多媒体播放作品旋律,学生根据音乐进行集体伴奏。
6.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组进行伴奏练习,鼓励各小组在原伴奏基础上进行即兴编创,教师巡视指导。
7.各小组轮流上台展示,并互相评价展示结果,教师给予指导性意见。
8.教师通过学生的练习进行总结,强调进行曲节奏特点及作品对士兵风采的表现。
【设计意图】音乐课标理念中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教学中,学生先学习旋律,感知速度、力度,再学习一些编创的基本节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元素,激发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创造表现能力,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自信力,同时小组合作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拓展延伸
播放《人民解放军军歌》并思考,谈谈两首作品的异同。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评价鼓励。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对相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进行类比欣赏感受,一方面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另外一方面,增加学生音乐作品的积累,并通过这样的学习和训练,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的特点,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小结作业
1.小结: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本堂课的收获,教师进行总结并呼吁学生要热爱音乐、探索音乐。
2.作业:课后搜集其他进行曲进行欣赏,下节课同大家一起分享。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 查看答案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 查看答案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
- A.童年期
- B.少年期
- C.青年期
- D.成年期
- 查看答案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 查看答案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
- A.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 C.相互促进的关系
- D.相互包容的关系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