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根据《梅竹言志》为课题写一篇教案

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也可以是单元中的一课)。

要求:

(1)请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

(2)恰当设定本科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合理地设计的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

(4)至少设计三个课堂提问。

(5)对教课中的主要环节作出设计说明。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课题:《梅竹言志》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掌握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绘制一幅墨竹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评述——练习的方法,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情墨趣,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竹子的结构特征及绘画步骤。

教学难点:竹子的生长规律、形态变化及竹叶的浓淡变化。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引出”胸有成竹”这一成语,并询问,这个成语讲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宋朝一个人特别善于画竹子,当时苏轼说他所以画得好,因为他在动笔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画成了的竹子模样,因此得”胸有成竹”之说,后以"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有了计划。这里也希望同学们今后不管做什么事都应先做到有一定的计划,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正好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画竹子。

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竹子的图画,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哪几部分? (竹竿、竹枝、竹叶)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竹竿、竹枝和竹叶的特征及画法。

设计说明:以谈话的形式,运用大家熟悉的成语,通过子作品快速的了解中国画的一些绘画技法和用墨。

(2)新授

①画一竹竿

竹竿是一节一节的,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的竹节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 (生:越往上越长)因此,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粗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绘画时节与节之间留出小的空隙,竹节画完以后用浓墨勾画竹节之间的连接处,我们可以把连接处的形状看成一对单引号,这样画起来就容易了。画多根竹竿时避免平行。

教师边讲边演示,同时注意毛笔水分的控制及用笔(侧锋用笔画较粗的竹竿,出现墨色变化)

②画一竹枝

小竹枝生于节与节之间的连接处,上下竹节的竹枝左右交错生长,发枝处可生一枝也可生多枝,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定,不要画的太乱,要交代清楚生长规律。

③画一竹叶

竹叶是竹子的画龙点睛之笔,竹竿能表现竹的质感,而竹叶则体现竹的质感。我们可以把竹叶看成一组一组的。这四组竹叶可以用"一、八、个、介”四字来概括,也就是把这四个字的每一笔都当成一片竹叶,并给予它一定的动态,将写与绘画融为一来表现竹叶的结构及动态。表现茂密的竹叶时,开始要一组一组的画,尽可能多画几组叶子,片数多的,而后在一片一片的加。用墨时要注意浓一淡、 密一稀的变化,这样能体现竹叶的层次感。

设计说明:通过教师讲解,学生们仔细观察竹竿、竹枝、竹叶,学生能更清晰的观察竹子的特征和组成,为接下来画竹作铺垫。

4、教师示范

教师以多媒体的形式播放竹子的绘画全过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竹竿、竹枝、竹叶的特征外,还需要我们对绘画过程的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

绘画竹子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通过以上的学习结合课本、多媒体或生活中所见到的竹子描绘出你心中的竹子。

设计说明: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画竹的教学视频,让同学们用最直观的方法来学习画竹子,更清晰的学习画竹的技法和方法。来激起同学们的绘画积极性,使其对竹子的绘画激情。

(3)练习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说明:通过以上的学习结合课本、今天所学墨画竹子描绘出你心中的竹子。同学们练习做画。老师指导。

(4)展评

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同时指出画中优点与不足。

设计说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了解自己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5) 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效果非常好,学生们一直保持着热情的学习态度,同学们好奇心很强,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也都很认真,在学习绘画时部分同学有些落后,但大多数同学都能完成作业,用笔的技巧上还有些欠功夫,水墨的控制个别同学掌握不好,但我相信同学们通过课后的练习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更好的成绩。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 A.童年期
  • B.少年期
  • C.青年期
  • D.成年期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 A.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 C.相互促进的关系
  • D.相互包容的关系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