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压强”的内容要求为:“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材料二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某版本教科书“压强”一节.关于“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演示实验如下: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如图9.1-3,甲图把小桌放在海绵上;乙图在桌面上放一个砝码;丙图把小桌翻过来,桌面朝下,并在其上放一个砝码。注意观察三次实验时海绵被压下的痕迹。这显示了压力作用的效果。
图9.1-3压力作用的效果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义务教育八年级学生,已学过力、牛顿第一定律等内容。任务:
(1)简述压强的概念。(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24分)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在物理学中,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2)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能熟练写出压强公式、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②会应用压强公式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具体方法,并能解释与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能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②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具有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提高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增加学习的自信心。二、教学重点
压强概念的形成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解决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并能用压强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 查看答案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 查看答案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
- A.童年期
- B.少年期
- C.青年期
- D.成年期
- 查看答案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 查看答案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
- A.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 C.相互促进的关系
- D.相互包容的关系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