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某高中物理教材“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一节有如下演示实验。
如图16.1一1,A、B是两个悬挂起来的钢球,质量相等。使B球静止,拉起A球,放开后A与日碰撞.观察碰撞前后两球运动的变化。
换成质量相差较多的两个小球.重做以上实验。
任务:(1)说明教材所述“换成质量相差较多的两个小球,重做以上实验”的实验设计意图。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实验设计意图:观察两球质量相差比较大时,碰撞后状态的变化。
(2)教学方案如下:
教师展示以下视频片段或动画:台球正碰、斜碰各一个;火车挂钩过程;粒子加速器中高速运动的粒子撞击靶核过程。
师:刚才大家看到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碰撞,碰撞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本节研究的主要现象就是碰撞。
师:下面我们动手做一个碰撞实验.观察碰撞前后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
演示实验:几个单摆小钢球一样大,摆长一样长,竖直悬挂时两球恰好相切,将单摆A拉开某一个角度后释放,在最低点与B相碰,以下实验中开始将A拉开的角度均一样大。
师:实验中A、B的什么物理量在碰撞前后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又与什么物理量相关
生讨论后得出:A、B的速度大小或方向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与质量有关。
师:刚才的碰撞过程中,会不会有什么物理量不发生变化呢
师:在前面的实验中我们发现,物体碰撞前后速度的变化随质量的不同而不同,那么会不会物体的质量和它的速度组成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在碰撞中保持不变呢 那么我们先猜一猜这个新的物理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继续猜想碰撞过程中的不变量可能有哪些。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 查看答案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 查看答案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
- A.童年期
- B.少年期
- C.青年期
- D.成年期
- 查看答案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 查看答案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
- A.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 C.相互促进的关系
- D.相互包容的关系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