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q-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课文导语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托物言志”。这篇文章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长,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课后练习

一、背诵并默写此短文。

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

1.《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2.下面这句话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

“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教学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学生情况

八年级.50人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1、为本篇课文设计一道至少包括4个文言实词学习的课后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2、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3、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也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莲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探究文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主旨,学习作者清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设计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新课标要求、文本特点和学情三个方面为依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第四学段有关阅读的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文,他以具有高尚的品格的“莲”自比,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再加上本文的可读性强,因此要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最重要环节.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

(3)从学情上看,八年级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尚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高视角、低起点”,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很多文言知识是以前还没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有对字词的落实,又要有对本文写法及文章中心的掌握,能够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3、《爱莲说》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1)作者为什么唯独喜爱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的

(3)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君子)

既然这样作比,那么莲花具有哪些君子人格

①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

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清高而美名远扬。

③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

以上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在透析问题的实质后,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内涵。最后很自然地提出“托物言志”的手法,总结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在这个环节中,采用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学生逐步获取信息和新知识,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完成教学目标。

(4)文章除了写莲,还写了菊和牡丹,分析作者对菊和牡丹的情感态度。

(5)作者为什么在写莲花的同时,还要写菊和牡丹(从写作技巧方面找原因)

(衬托——正衬和反衬)

(探究完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同时还对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进行了赏析)

(分析完课文,进入总结环节)

(6)总结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小结,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进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文仅用119个字.调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描绘莲花的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沽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品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到莲花的朴素美,文章的语言美,还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美。作者这种高尚的人格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 A.童年期
  • B.少年期
  • C.青年期
  • D.成年期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 A.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 C.相互促进的关系
  • D.相互包容的关系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