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命主义精神:
材料二:
课文摘录:
遵义会议结束之后,中央红军在中央领导的指挥下,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急行军渡过金沙江,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战略转移,取得革命性的胜利。接着红军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又翻过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雪山,通过一望无际的草地达到甘肃,l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一方面军在陕北会师。
第二年十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胜利达到甘肃,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长征结束。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有生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和课文的内容,设计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创境激趣”。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朗诵诗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随即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毛主席为了什么创作的吗(学生纷纷发表意见。)
师:大家的回答真是众说纷纭。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了解下毛主席创作这首诗歌的那个革命时代。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概况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问题:
1.红军长征的原因。
2.红军长征的时间、路线及重要会议。
3.红军长征的意义。
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并和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有不明白的,可以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学生阅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概括红军长征的原因
生: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是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
师:你能给大家介绍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吗’
生:军事上实行阵地战,博古等人主张拒敌于根据地之外。
师:很好.谁能介绍红军长征前的情况
生:l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从江西瑞金、福建长汀出发,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放弃去湘西的战略意图,向敌人的薄弱环节进发,到达遵义。在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
师:遵义会议是怎么回事(学生介绍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师:书中用一个词来突出这次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学生说“生死攸关”)足见它的重要。我们来看一段电视剧《长征》中关于遵义会议的一段资料。(教师播放电视剧《长征》中有关遵义会议的片段)遵义会议后,红军继续长征,经过了哪些地区
生:红军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
师:大家看地图(多媒体演示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请同学再看一遍。另外,除了中央红一方面军外还有两支红军部队也参与了长征。谁能介绍一下
生:红二方面军从湖南桑植出发,红四方面军从川陕根据地出发与红一方面军在1936年10月于甘肃会宁会师。
环节二:“自己动手,知道路线”
教师在明确了长征途中的重要事件后,指导学生画出长征路线图。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绘制长征路线图,提高学生对红军长征的空间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环节三:小组探究、合作交流
了解长征过程后.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探究问题一:播放红军四渡赤水视频,讲一讲红军四渡赤水的原因。
探究问题二:播放《七律.长征》短片,说说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学生讨论后得到:以红军精神为榜样,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等长征精神。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置始终把自主合作学习放在了首位。对整个教材的处理分成了三个大的环节,这样把教师从传统的填鸭式的讲解中解放出来,对学生起到了启发和引导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
师: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使广大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假革命,真反动”的本质.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由于党内受到错误思想和共产国际的错误决策的影响,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漫长、悲壮的长征之路。我党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不断汲取经验教训,逐渐形成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领导集体,巧妙地与敌周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从而较为顺利地跳出敌人包围圈。特别是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对党内长期奉行的错误路线进行了批判,形成新的领导集体,明确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进方向.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最后,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结束了长征。革命先烈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四、课后作业
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西行漫记》等作品,进行读后感创作。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 查看答案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 查看答案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
- A.童年期
- B.少年期
- C.青年期
- D.成年期
- 查看答案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 查看答案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
- A.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 C.相互促进的关系
- D.相互包容的关系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