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下面是初中某位历史教师关于“中华文化的勃兴(二)”课堂教学内容所做的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谁可以告诉老师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勃兴是如何体现的呢

生:我知道,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师:嗯,说得很好,那么谁可以具体说一下“百家”中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恢复礼乐制度。同时,他还作为大教育家,能够对学生因材施教,总结出许多教育方法。

生: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极力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生: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追求自然,无为而治。

生:……

师:大家说的都很准确,既然在这一时期出现这么多的大思想家和各不相同的理论学说,

那么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呢

生:周王室衰微,掌握知识的士人流入民间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

生:各国为了延揽人才,统治者能够礼贤下士。

生:……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以上内容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家的学说主张和“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正是在大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各家以不同方式实践着自己的学说,相互融合碰撞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对后代的思想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前进,“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一直存在吗秦始皇建立专制统一的国家后,又有哪些思想得到他的垂青呢这些内容我们下节课将继续讲解。本节课到此结束,下课。

(1)对上述课堂小结进行分析。

(2)教师在课堂小结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优点:本案例中的课堂小结方式采取的是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形式。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加深对本课重要知识内容的记忆与理解。这种课堂小结方式,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在结束语中对后续知识的学习做了相应的铺垫介绍,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不足:该教师在课堂小结过程中,仅限于口头的表述,并未形成文字、表格等书面内容,这样做不利于学生课下乃至以后对本课内容的复习与巩固。此外,该教师忽略了课堂上的习题演练和课后作业布置,导致教学环节的人为割裂,影响教学效果。

(2)教师在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应该强化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组织者和领导者,不可盲目、过度地将课堂教学活动交给学生,以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学过程和形式的要求;教师在总结本课所学知识的同时。应适当地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德育;各教学环节应注意衔接的紧密,在有效时间内完成全部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 A.童年期
  • B.少年期
  • C.青年期
  • D.成年期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 A.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 C.相互促进的关系
  • D.相互包容的关系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