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乙酸”的内容标准是: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材料二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2》“乙酸”的部分内容:
2.乙酸的酯化反应
红葡萄酒密封储存时间越长,质量越好,原因之一是储存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酯。酯也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制备。
实验3—4
在一只试管中加入3 mL乙醇。然后边振荡试管边慢慢加入2 mL浓硫酸和2 mL乙酸:按图3—17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如图3—17所示),观察现象。
可以看到,液面上有透明的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产生,并可以闻到香味。这种有香味的液体叫乙酸乙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乙酸乙酯是酯类物质中的一种。这种酸与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变成生成物:反应进行得比较缓慢,为了提高反应速率。一般要加入浓硫酸做催化剂,并加热。
酯化反应的产物是酯.一般由有机酸与醇脱水而成。很多鲜花和水果的香味都来自酯的混合物。现在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合成各种酯。用作饮料、糖果、香水、化妆品中的香料;也可以用作指甲油、胶水的溶剂。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必修化学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 ②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以及“乙醇”等知识。
要求:
(1)简述做酯化反应实验需要注意的事项。
(2)完成“乙酸”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药品加入顺序
浓硫酸慢慢注入乙醇中,冷却后再加入乙酸;蒸馏瓶中要加人碎瓷片,防止暴沸;温度不宜过高:导管不能插入液面以下,以防倒吸。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和化学实验了解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通过乙酸结构、性质的学习,进一步
了解官能团对有机物的性质的重要影响:能用已知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过程与方法
采用复习回忆法及实验验证法学习乙酸的酸性。提高归纳思维能力:利用实验探究、设疑、启发、诱导、讲述等方法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提高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
乙酸的酸性和乙酸的酯化反应。教学难点
酯化反应的概念、特点及本质。
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糖醋鱼图片,“香甜可口,酸酸的”,看得人直流口水,你知道它们的美味离不开一种重要的调料。是什么吗?
【多媒体展示课题】《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乙酸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质,我们常用的调味品食醋,其主要成分就是乙酸,因此乙酸又叫醋酸,普通醋含醋酸3%~5%,山西陈醋含醋酸7%。
【自主学习】观察乙酸(颜色、状态、气味),并总结乙酸的物理性质。
【多媒体】1.乙酸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无色液体气味:有强烈刺激性沸点:117.9℃(低,易挥发)
熔点:16.6℃(低于l6.6℃结成晶体状,又称冰醋酸)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等溶剂。
【思维延伸】温度低于熔点时,无水乙酸凝结成像冰一样的晶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为冰醋酸.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乙酸的一些外观特征,那么乙酸分子的内部结构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看看乙酸分子的结构模型。
【多媒体】展示乙酸分子的模型。
【学生活动】书写乙酸的结构式、结构简式、分子式。
【多媒体】2.乙酸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延伸】对乙酸的结构进行简单分析。(指明羧基就是乙酸的官能团,为下面作铺垫)(引导学生观察乙酸的结构式)有机物的性质是由其官能团所决定的,羧基是乙酸的官能团,它使乙酸表现出一定的化学特性。
【提问】在初中学过乙酸有什么重要的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具有酸的通性。
【追问】酸的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归纳】①能使酸性指示剂变色;②和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③和碱、碱性氧化物反应:④和某些盐反应。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分析教材中的科学探究。
【提问】请写出该过程中涉及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过渡】乙酸是一种弱酸,其酸性强弱如何呢?
【科学探究】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比较碳酸和醋酸的酸性强弱,验证你上面所得出的结论。
【设计实验】向1支有少量Na2C0,粉末的试管里,加入3 mL乙酸溶液。
【现象】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乙酸有酸性,且酸性比碳酸酸性强。
【多媒体】3.化学性质
f1)乙酸具有酸的通性
【展示图片】糖醋鱼的奥妙和酒是陈的香。
【提问1为什么烧鱼时常加醋并加点酒,这样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香醇?还有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酒是陈的香.在电影电视里我们看到人们把酒装到坛子里用泥巴把口密封,埋到土里十年八载的.拿出来之后特别的香。这些行为当中又包含了什么化学知识呢?原来呀是酒在储存的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酯,而乙酸和乙醇也能生成相应的酯。
【多媒体】(2)乙酸的酯化反应
【学生活动】分析教材75页实验3—4。
【现象】液面上有透明的油状液体产生,并可闻到香味。
【结论1乙酸与乙醇在有浓硫酸、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无色、透明、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讲述】这种有香味的油状液体就乙酸乙酯.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讲述】像这种酸和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作酯化反应。
【板书】酯化反应:酸与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根据本实验,讨论下列问题:1.如何配制反应混合物(滴加顺序)?
2.浓H2S04起什么作用?
3.饱和Na2C03,溶液有什么作用?
4.导管口能不能插入碳酸钠溶液中?导管的作用有哪些?5.酯化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探究】酯化反应脱水方式:
放映酯化反应flash动画。引导学生小结酯化反应脱水方式。
‘酯化反应的实质:酸失羟基,醇失氢(羟基上的氢)。
酯化反应的特点:可逆反应酯化反应的类型:取代反应
【过渡】我们都知道性质决定着用途,接下来我们就看看乙酸的用途。
【讲述】乙酸的用途:
1.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例如用于调味品、除水垢等。
2.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可用于生产醋酸纤维、合成纤维、喷漆溶剂、香料、燃料、医药和农药等。
【本节小结】乙酸
1.物理性质
2.分子结构
3.化学性质
(1)酸性
(2)酯化反应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关于“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具体内容要求是:“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某教材该节教学内容首先交代了“光合作用”的定义,之后通过介绍“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中科学家的探索思路。奠定对光合作用具体过程的知识和方法基础。紧接着详细说明了“.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转化,然后联系农业生产实际,总结“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通过“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强度的影响”的探究实验,深化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和应用。最后与光合作用对比,简述“化能合成作用”,完善自养生物的营养类型。
依据上述内容。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 查看答案
材料: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目的要求:设计和制作不同组分的小生态瓶,尝试观察和分析封闭的微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稳定性。
实验原理: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均能够达到一定的稳定状态。但是,由于生态系统复杂程度的不同,其稳定性也不相同,持续的时间也会不一样。根据不同小生态瓶中生物的变化情况.来探索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其复杂程度的关系。
材料用具:显微镜.大广口瓶若干。山坡阳面树下腐殖土若干。
操作过程:
1.取土样少许置于表面皿中,用镊子将其摊开,观察并拣出其中的土壤动植物,记录其种类和数量.
2.将该土样置于烧杯中,加少许水,充分搅拌经沉淀后,取一滴上清液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其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3.取该土样置于不同广口瓶中,改变其中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将广口瓶编号密封后,放在不同条件下。
4.定期取广口瓶内土样观察,记录其中动植物及微生物的生存状况。
讨论:
1.设计表格,将记录结果填入其中。
2.根据不同广口瓶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情况.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稳定性与各种因素的关系。
根据材料回答:
(1)根据实验的作用来看,本实验属于哪种类型的学生实验
(2)简要说明这种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概述这种实验教学方法的优点。
- 查看答案
材料:
教师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结合以上内容,简要回答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 查看答案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野生东北虎保护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我国,东北虎的致危因素主要有非法猎杀、栖息地的丧失与破坏、猎物的缺少等。
(1)图1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次级消费者是 __________ 。该食物网再加上 __________ 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2)东北虎位于食物链的顶端,其领域里必须要有足够多的猎物才能维持其生存和繁衍,因为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特点。
(3)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__________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__________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
(4)图2是能量流经东北虎种群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东北虎的摄入量.B表示东北虎的同化量。那么D、E依次表示东北虎的__________。
(5)东北地区保存有大面积森林,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 __________ 。野生东北虎种群恢复仍有希望。- 查看答案
某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如下图。图A中曲线a表示染色体的着丝点与纺锤丝的相应极之间的平均距离:图8中①~⑥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C中①②③表示上述过程中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变化。分析回答:
(1)图A中,曲线b表示 __________。a曲线距离减小的原因是 __________。
(2)从__________分钟后,细胞分裂进入后期,相当于B图曲线 __________段,该细胞染色体数目最多时有 __________条。
(3)图C中①~②发生在图B的__________ 阶段,图C中②一③发生在有丝分裂的__________ 期。①和③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 ;①和③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