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用中文作答。
下面是某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
T: What did your mum do yesterday, Wang Lin?
S: My mum buyed the dress for me.
T: Oh, that is nice. Your mum bought it for you, did she?
S: Yes.
T: Where did she buy it?
S: She buyed it in town.
T: Oh, she bought it in town for you. Well, it is very nice.
请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列三个问题。
(1)学生在对话中的语言错误是什么?(4分)
(2)该教师采用什么方式来纠正学生的错误?效果如何?(8分)
(3)教师还可以采用哪些方式纠错?请举例说明。(18分)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该学生犯了口语语法错误,用错了动词过去式的形式。即My mum buyed the dress for me.buyed---,bought,She buyed it in town.buyed--*bought。
(2)该教师采用了重述法(Recasts)来纠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对学生语言表达中的错误进行了含蓄纠正,即先进行部分肯定之后用正确的语言重述学生的表达,不指出错误,而通过不同的语气(如反问)、语调、眼神、动作等,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此纠错技巧对于纠正学生口语中的语法错误比较有效。
(3)①直接纠错法(Explicit Correction)
当学生出现语言错误时,教师打断语言训练或实践活动。对其错误予以正面纠正(说出正确的语言形式,并让学生改正)。这种纠错方式常用于旨在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形式而进行的机械操练或侧重语言精确输出的各种练习中。教师可用以下课堂用语:You should say…/No.you shouldn’t say that…/Read alter me./Pay attention
to…/Oh.you mean…/We don’t say…in English,we say…等,例如:
T:What did you do last night
S:l go to see a movie with my parents.
T: Oh, You should say "I went to see a movie with my parents".
S: Oh, sorry. I went to see a movie with my parents.
②强调暗示法(Pinpointing)
教师重复学生的话.有意重读并拖长出错部分的发音或用升调以表示特别强调。这种方法常用于学生的自我纠错。这样既能纠正学生的口语错误,保证学生顺利进行口头叙述,又能顾及学生的自尊心,促进他们参与口语活动的积极性。例如:
T: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this summer
S: I go to Hong Kong for my vacation.
T: You go to Hong Kong
S: Oh, I went to Hong Kong for my vacation.
③重复法(Repetition)
教师发现学生的语言错误后.可以要求学生重新回答,并使用“0nce more./Pardon /Repeat please."等对学生加以引导。例如:
S: Xiao Liu is watch TV.
T: He is watch TV Pardon
S: Xiao Liu is watching TV.
T: Right!Go on please.
教师在纠正学生的口语错误时,不应仅限于一种纠错方法。在选择纠错的方式上,应综合考虑教学效果,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性格特点以及情感因素,做到多种纠错方法灵活运用。除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追问法、等待法、反馈法等多种纠错法。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 查看答案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 查看答案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
- A.童年期
- B.少年期
- C.青年期
- D.成年期
- 查看答案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 查看答案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
- A.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 C.相互促进的关系
- D.相互包容的关系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