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详情

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预测试卷2

开始做题

试卷预览

单选题

在阅读完高中选修课文《桥边的老人》后,有学生向老师反映对海明威的小说很感兴趣,让老师推荐几部他的其他小说。以下老师的推荐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的一项是(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外国文学常识的相关知识。

【答案】C。

【解析】A、B、D都是海明威的小说,c项是马尔克斯的小说。故正确答案为C。

单选题

阅读下面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对课文《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设想,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 不拘泥于传统的文本解读,不强化教师的权威.鼓励学生结合文本.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做出个性化的解读。

课堂教学由三个环节构成:

【B】 一、自由诵读,感知全文内容,感受朱自清的语言艺术

1.诵读你最喜爱的段落:2.品味你最喜爱的句子。

【C】 二、深入讨论,走进朱自清的精神世界

问题1:朱自清先生缘何“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请结合文本和你对写作背景的了解。

谈谈看法。交流讨论.由第一小组整理陈述观点。

问题2:朱自清先生正在享受月色下的诗意世界,怎么又“突然想起”六朝采莲的事情来了

交流讨论.由第二小组整理陈述观点。

问题3:由我们前面的讨论。你能否从两个“忽然想起”前后,理出朱自清先生笔下的三个荷塘 思考这三个荷塘有什么不同 分别代表了什么 交流讨论,由第三小组整理陈述观点。

【D】 三、自由表述,再现心中的荷塘月色。

1.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描述朱自清先生文中“月下的荷塘”及“塘上的月色”。

2.如果你是一个画家,你会用哪一种绘画形式来表现《荷塘月色》,油画 素描 水彩 水粉 水墨

通过这三个环节,使学生由对语言艺术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对作者精神世界的理性认识,再回归到自己的审美体验。

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的生成性、开放性,在课堂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以个性与文本对接,力求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交流的收获,描述的成功,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地方。

关于这段教学设想,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教学内容设计的分析及文本解读能力。

【答案】D。

【解析】“提高写作能力和绘画能力”说法有误。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要求学生用简明清晰的语言描述文中的景物.引导学生理清“月下的荷塘”这一段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的写景顺序.并抓住“塘上的月色”这一段中精确而传神的动词.来检查学生对文章主体部分内容的熟悉及掌握程度,并为背诵做准备。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再通过语言艺术与绘画艺术转换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月下荷塘”的意境.也使学生将阅读体验内化为自己的审美品味和精神品质。

单选题

以下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自由写作”教学的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同学们。你们从不同学校、不同班级来到一个新的集体。在这个新集体里.同学们要共同生活、学习三年,这是我们的缘分。此时此刻,你一定希望早点了解班里每个同学的“子丑寅卯”。也希望自己能被大家尽快认识和接受。现在老师非常愿意做个沟通者:和大家一起用“我”自由之笔,写“我”自得之见,抒“我”自然之情,显“我”自在之趣.力求做到“我以我手写我心”,把“真实精彩独特的自己”诉之于文,以文会友(学生鼓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讨作文的真谛:写出有个性的我.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师:【B】叶圣陶老先生说:“写东西是怎么一回事 无非是把所见所闻的感受想一想。想清楚了.构成了有条有理的形式,用书面语气固定下来。”我们想想“我”是自己最熟悉的。最了解的。

所以只要静下心来。审视一下自己,完全可以像做菜那样做出有特殊风味的自家特色菜,奉献给大家。(生微笑.并考虑自己该从哪方面内容入手写。)

师:【C】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份关于检测自己意志力和性格气质的表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取走这份资料。(学生中有60%的同学取走资料。以帮助自己进一步了解自己这一方面的情况,可以写这方面的内容。教师只作资料的提供者,而把选择权交还学生)

(10分钟后,学生想好了写哪方面内容,有些想写自己的名字,有些想写自己的爱好,有些想写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有些想写别人眼中的自己……总之,都想写与众不同的真正的自己。)

师:【D】大家都找到了写自己的内容,那么在怎样让文章出彩上有什么要老师、同学帮助

的呢

生:1.拟题是否可以别出心裁 能否小组讨论出一些题目 2.写作文的形式可否有自己的创意 3.想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能否将完成作文的时间延至下周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予以肯定,小组讨论热烈,课后学生还向教师、朋友、父母询问。了解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1

一周后,教师组织学生当堂完成作文。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因为情感和需要已找到释放点.35分钟内都已完成500字左右的文章,学生课堂作文体验十分愉快。后来。学生还提出10分钟的小组交流,教师完全允许,并请每组组织者将本组的交流情况写成小结上交。

以下对这则教学实录(节选)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A

本题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教师实施中的作文教学。

【答案】A。

【解析】这个习作虽然是命题作文,似乎限制了学生的自由表达,但是,教师热情洋溢的语言、独具匠心的教学.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教师的真情换学生的真心。教师已经抓住学生生活中交往的情感需求,使学生有了对作文的真实期待,适时切入了作文话题:介绍自己。但具体的写作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又在下面的教学中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上面做了进一步的尝试。使学生真正敞开心扉写作文,并懂得真正的写作。教者的“多余”材料又给了一些处于懵懂状态的学生以启发.使之茅塞顿开。激起了写作的欲望。

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了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学生经过10分钟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生成了三个需要帮助的问题,学生讨论热烈,师生之间、生生之问,相互鼓励、相互诱导、相互启发,找出各自的优点,为创新思维、启迪智慧,进而达到自由表达、快速作文的目的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学生以快乐写作的心态向身边的人了解对自己的评价时.对于如何做人。如何提升自我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都为创新作文提供了依托。

单选题

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一、林冲被发配到沧州,高太尉仍要置他于死地。林冲被逼上绝路,不得不奋起反抗。概括情节要点(如“路遇李小二”“火烧草料场”),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

二、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所以他的思想观念、为人行事和一般的草莽英雄有很大的差异。试总结林冲的性格特点。

三、风雪作为自然环境.对刻画人物起到一定的作用。看看课文对风雪有哪些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四、“逼上梁山”,指的是被压迫的人们不得不奋起反抗的事情。补充阅读《水浒》相关章回,探讨林冲在恶势力的逼迫下,由安分守己到上山聚义的心理变化过程。

[参考资料]

明代李开先《宝剑记》中林冲夜奔梁山的唱词:

登高欲穷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

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空作悲愁赋。

回首西山月又斜。天涯孤客真难渡。

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以下选项中对其作业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教学设计中作业的布置与文本内容的理解。

【答案】D。

【解析】第四题设计意图表述不准确,第四题是一道拓展题,意在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更深入地了解人物.挖掘主题。

单选题

下面是某教师执教《故乡》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见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生自读课文1

师:理解课文内容或是理解课文片段的内容,要注意运用“多角度品析”的方法.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如情节、人物、环境、人物活动、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结构层次、修辞手法、段落大意、表达目的、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理解,力求有自己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再阅读课文,然后自主、合作学习,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从表达方式来看,这是一个描写段,它给我们一种苍凉之感。

生:从人物看,少年闰土的活泼能干、勃勃荚气已经荡然无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活在痛苦中的闰土画像。

生:从描写顺序看,由远及近,以此描写身材、脸色、眼睛、头上、身上、手,符合观察习惯,先远望身材,再注视脸面,然后打量全身。

生:从表达目的看,这段肖像着重写变化,反映当时农民的苦难。

对以上教学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B

本题解析:

【知识点】对教学设计的分析能力。

【答案】B。

【解析】在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然后介绍多角度分析课文内容的方法,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教师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章,这样学生理解的东西多了,思考的东西也会多得多,自然而然,学生就会从不同的层次、用不同的方法发现问题。该教学片段没有涉及质疑、设疑的问题。

单选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一、【A】 初读悟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词.读准字音、读通诗词,把握此词的感情基调,并想想诗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感情基调:深沉凝重、悲凉愁苦。

圭要内容:词人通过描写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二、【B】 再读品情:请几位同学朗读诗词,同学交流朗读体会,并共同鉴赏诗词是如何来表现诗人难以排遣的深重的愁绪的。

(一)抓住词中的叠词来品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

(二)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

(三)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C】 知人论世:“一切景语皆情语”。而一切情语都与词人的身世遭际息息相关。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重重叠叠的浓愁,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看看作者的人生历程。(幻灯片展示李清照人生历程)

四、【D】 比较阅读李清照早期诗词《如梦令》其一:

1.这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2.导致词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对高中语文课文《声声慢》一课的阅读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教学设计内容的分析及文本解读能力。

【答案】C。

【解析】任何教学内容设计都是有目的的,且必然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声声慢》的教学目标可概括为:知识目标:学习这首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能力目标:理解词作中“愁”的深刻内涵。情感目标:指导学生直面人生的风风雨雨。由此可知教师在知人论世阶段解读词人的人生经历也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词人所在的社会环境.而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所寄寓的情感。找到诗词情感的依托而设计的。对李清照身世遭际的描述会让学生“心有戚戚焉”,从而更深地体悟李清照的《声声慢》,更好地贴近词作和李清照本人。故可知C项说法片面.当选。

单选题

在高三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中国古代诗歌流派的相关知识,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B

本题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中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答案】B。

【解析】《古从军行》是李颀的代表作,王昌龄的代表作有《出塞》《从军行》《塞下曲》《芙蓉楼送辛渐》《闺怨》《秋兴》等。

单选题

学习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后,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使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常见修辞手法的使用手法及其效果.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A

本题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现代汉语中常见修辞手法的区分和使用效果的分析。

【答案】A。

【解析】“倔强”一般是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里却用来修饰“头发”,运用了移就的修辞手法,而正是这种错位移用,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倔强的性格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单选题

教师在教学完《逍遥游》后,引导学生对“其”的代词用法进行归纳.下列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B

本题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古代汉语中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答案】B。

【解析】A、C、D都是代词,B项,“其”是“抑,或许”的意思。故B项当选。

单选题

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荆轲刺秦王》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

一、熟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荆轲的性格的。

二、背诵易水诀别一段,并说说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2.持千金之资币物

四、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种举动不足取。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以下对其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B

本题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教学设计中作业的设计及其文本解读。

【答案】B。

【解析】第二题意在让学生鉴赏这篇文章的优美段落。

其他考生还关注了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