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详情

201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

开始做题

试卷预览

问答题

下面是某版高中必修教材《生活与哲学》中“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课文内容,根据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并提出有效达成该目标的三条措施。(26分)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它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死亡。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民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名言: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列宁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教学目标:(8分)

1.知识目标

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能力目标

通过综合探究学习.正确认识事物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发展的形式,逐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信心,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三条措施:(18分)

1.设置开放式的课堂,启发学生思考。

(1)教师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认识,列举出自己所认为的新事物与旧事物。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所列事物进行正确分类。

(2)请同学们根据教师的分类,归纳新事物和旧事物具有哪些特征。

(3)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讲解新事物与旧事物的特征。

通过探究式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新旧事物的特征。

2.通过PPT展示图片,进行案例教学。

(1)用PPT展示旧中国的腐败落后和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同时展示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图片,以及20世纪末苏联解体的案例。

(2)通过案例展示,向学生讲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从而使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要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信心。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巩固理解新事物与旧事物的特征,进一步理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1)教师设置讨论题目“袁世凯和张勋的复辟为什么会失败 他们的复辟是不是新事物 与旧事物有什么关系 ”“新事物的发展会不会一帆风顺,为什么 ”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回答,并适时地进行指导。

问答题

一节公开课上,王老师别出心裁,将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抓主要矛盾”哲学原理时所用的图片改成将一些相关城市连接成蛇形的图片。课后引起听课老师关注,评议时,主持人首先请王老师谈了设计意图和教学反思,同时组织大家进行了评议,同行们对王老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做了充分的肯定。

问题:试用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评价,评析上述评议过程。(20分)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要采取开放式的教学评价,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领导、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6分)

(2)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也要注重教师的教学过程及资源开发利用等活动。(6分)

(3)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要有利于激发教师不断进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保持对本课程教学工作的热情和信心。(8分)

问答题

思想政治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调查发现,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有些合作式学习方式效果并不明显,往往有其名无其实。下面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合作式学习的课例:

第一,教师确定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确定六个学习任务。

1.中华文化能够绵延不绝地延续下来的探究。

2.选择中华文化并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创新的当代体现。

3.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几句格言。

4.结合实际阐明传承民族精神的意义。

5.结合事例说明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发展。

6.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第二,将5—7人分成一组.自选组长。各组领取上述六个题目中的一个。

第三,要求两周后以PPT形式交流学习成果。展示时间15分钟。

第四,各小组阅读教材,研讨对策,分配学习任务,教师参与指导。

第五,学生将各自承担的学习任务研讨汇总。提炼学习成果,其他学生根据课标进行评价。

第六,各小组内部进行自评,自评的内容应包括本组的优势、劣势、经验等情况,并仔细追溯原因,反思提高改进的方法,然后进行小组间互评,教师再分别点评。

活动结束,教师与学生感觉收获颇丰。

问题:请结合上述课例.分析说明思想政治课成功开展合作式学习需要哪些注意事项 (20分)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合作式教学要结合教材选择恰当的内容。在问题设置上要有层次性、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挑战性、可操作性及开放性。(4分)

(2)合作式教学中的学生分组要注意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优势,在分组时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建合作小组。(4分)

(3)合作式教学教师要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要求,并且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合作技能。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协作,学会分享。(4分)

(4)合作式学习成果的呈现要依据合作的主体和学生完成的结果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兴趣采用创新的交流方式。(4分)

(5)合作式教学的评价采取多种教学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而且在评价内容上要注重对学生合作精神的评价、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评价、对学生团队责任感的评价和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4分)

问答题

材料:

中学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章节练习,中学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中真题

问题:导入是课堂的开端,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该课程导入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12分)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该课程导入从同学们熟悉的“早餐喝牛奶”这一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同学们对资源配置问题进行思考.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且为本框题后续知识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因此,在设计课程导入时,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1)课程导入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4分)

(2)课程导入要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体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4分)

(3)课程导人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具有启发性,引发学生思考,并且能够为下面的授课内容做好铺垫。(4分)

问答题

材料

中学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章节练习,中学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中真题

注:2004年国家电视总局发布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的若干意见》,2010年中国的动漫从业者不到1万人。

问题: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并分析其产生原因。(12分)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1)2004年至2010年几年间,我国动漫产量逐年增长,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3分)

(2)同日本、欧美动漫产业相比,我国原创动漫比例远远低于日本动漫、欧美动漫。(3分)

产生原因:

(1)国家对动漫产业的政策支持和市场对动漫产品的需求使得我国动漫产业获得了较好的发展。(3分)

(2)虽然我国动漫产品的数量已经接近发达国家,但是,我国动漫产业存在的原创力不足以及动漫人才不足等问题,使得我国的动漫产品缺少高技术含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作品比较少。(3分)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写出教学内容的教学难点及理由(9分),并设计突破这一难题的教学策略。(17分)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统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教学难点】矛盾含义的理解及运用(9分)

这是因为:

(1)“矛盾”是第九课的基本概念,只有真正理解了矛盾的含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法,才能将其在生活中自如地运用;

(2)对立统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学生深入理解和学会运用,对于学生形成辩证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矛盾”概念很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

因此,“矛盾含义的理解及运用”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策】(17分)

教学过程:(导入)随便说出几组常见反义词.观察二者关系一引出矛盾概念一用术语再分析两组反义词一以“企业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为例进行分析,避免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仅仅理解为反义词的关系一讲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一用所学观点讨论分析“诚实”与“说谎(欺骗)”一小结,布置作业。策方法:

(1)比较鉴别法

俗话说得好,“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平时容易混淆或搞错的概念和问题放在一起,认真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相互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正确地将两者区分开来。

(2)形象比喻法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恰当地运用一些比喻,既化解教学难点,又活跃课堂气氛。教师都曾碰到过这样的情况,讲得口干舌燥,可学生听起来仍像雾里看花一样,模模糊糊,一片混沌。如果教师能作一个恰当的比喻来说明,学生就可能豁然开朗,使问题迎刃而解,不但省力而且有效,达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

(3)分解综合法

对那些概念中套概念、问题中含问题的教学难点.教师可以运用分解综合法将其突破。具体做法是:先将教学难点按内容要求划分几个层次,然后逐层进行剖析,搞清每一层次的含义,最后再综合起来讲解。例如,关于承担责任的内容是一个教学难点。内容较为抽象,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选择一些名人典型材料加以例证,但由于远离学生生活与实际,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没有亲身体验,也就很难真正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强化感受,激发学生情感,才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成语典故法

成语典故经过千锤百炼,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教育性。如果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用一些恰当的成语典故,对化解教材中的疑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

当然,处理疑难问题的方法很多,除了上面列举的几种方法以外,还可用讨论法、参观访问法、实物演示法、电脑模拟法等多种方法。总之,疑难问题多种多样,化解疑难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认真探索和研究,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率。

问答题

下面是某校高二年级一道学业水平考试的模拟试题及答案要点。

人类离不开海洋,离不开资源丰富的家园,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的肆意开发和狂捕滥捞,近海渔业资源急剧衰竭。浙江象山21名渔老大通过电子邮件和漂流瓶,向联合国和21个滨海国家元首呼吁每年在鱼类产卵和繁殖的高峰季节禁止捕鱼,并向世界渔民发出“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倡议。渔老大的呼吁和倡议,折射出政治、经济、哲学等多方面问题。结合上述材料,以“从渔老大的呼吁看……”为题,分别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的角度拟一个课题.并说明理由。

【答案要点】

(1)从渔老大的呼吁看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特点。在近海渔业资源急剧衰竭的背景下,需要国家规定相应的禁渔期以增加渔业资源的发展量。

(2)从渔老大的呼吁看,国家必须增加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国家应制定渔业生产法规,以规范渔民与捕捞行为。

(3)从渔老大的呼吁看,必须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如果在鱼类产卵和繁殖高峰期捕鱼,势必影响今后的渔业生产。(其他答案,可根据是否与题目具有相关性以及所运用知识的合理性酌情给分)

问题:请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对上述试题及答案作简要评述。(20分)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上述试题和学生生活与社会热点联系,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分)

(2)问题设置综合开放化,从政治、经济、哲学多个角度考查学生,比较全面地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虚拟课题,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5分)

(3)评分参考紧扣题干要求,但答案内容又不死板局限,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5分)

(4)考题内容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社会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5分)

问答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是《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录片段:

中学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真题,2012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

问题:结合该市发展的实际,谈谈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20分)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首先,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7分)

文化创新同时存在于文化继承和发展中,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即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其次,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7分)

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所以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主要是把握创新的途径.了解其过程。立足于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改造传统文化.从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从而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

最后,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6分)

文化创新的作用不仅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还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具有引导、制约社会实践发展的作用:文化创新的基本使命是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其他考生还关注了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