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材料:

胸廓变化和呼吸的关系

提出问题:到底是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导致胸廓扩大

师生共同演示自制教具(去掉底部的矿泉水瓶模拟胸廓、吸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气球模拟肺、底部的橡皮膜模拟膈肌)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矿泉水瓶代表什么 吸管代表什么 小气球代表什么 橡皮膜代表什么 当推拉橡皮膜的时候,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气球

在什么情况下胀大 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学生:向下拉橡皮膜的时候,气球胀大;向内推橡皮膜的时候,气球回缩。

出示材料:肺泡壁极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没有肌肉,没有收缩能力,不可能自动扩大、缩小。

结合实验现象及所给资料,分析、推理得出结论:胸廓扩大,导致了肺的扩大;胸廓缩小,导致肺缩小。

问题:

(1)简述简易生物教具制作的原则。(8分)

(2)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模型,简述模型作为直观教具的优缺点。(12分)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简易生物教具制作的原则:①科学性原则;②启发性原则;③实用性原则;④简易化原则;⑤艺术性原则;⑥安全性原则。

(2)优点:能立体地展示结构特征和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联系;能显示生命活动中的关键环节及特征;能显示生物界发展变化的过程;能反映生态学关系,容易说明生物体的三维空间结构;可以拆卸、重组。

缺点:不能作为全真替代物;常带有非真实性的特征:细微之处演示效果不好。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请根据下列《有氧呼吸》一节内容,回答问题,完成相应的教学设计(部分)。

有氧呼吸对于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这一过程必须有氧的参与。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线粒体具有内、外两层膜。内膜的某些部位向线粒体的内腔折叠形成嵴,嵴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嵴的周围充满了液体的基质,线粒体的内膜上和基质中含有很多种与有氧呼吸的有关的酶.

一般地说,线粒体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中。但是,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往往可以定向地运动到代谢比较旺盛的部位。肌细胞内的肌质体就是由大量变形的线粒体组成的.肌质体显然有利于对肌细胞的能量供应。

概括的说,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氧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同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对比,有氧呼吸具有不同的特点。有氧呼吸是在温和的状态下进行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是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逐步释放的,这些能量有相当一部分将存在ATP中。

生活和生产中,有许多应用有氧呼吸原理的例子。

(1)设计这节内容的教学目标。(12分)

(2)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以及在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的时机。(18分)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材料:

以下是某教师关于“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的教学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把学生每四人分为一组,准备各种糖(少量)不得少于五种,鼓励种类越多越好,意在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与并查阅资料了解糖的知识,为课堂上能轻松地突破难点作好铺垫,同时也为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糖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让学生四人为一小组阅读教材“细胞中的糖类”的内容,并归纳整理知识结构。通过谈话、自学归纳总结,让学生认识了糖类的种类和作用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课前准备的各种糖进行归类,并能说出每种糖在生物体细胞中的作用。对完成得快而且好的小组,教师给全组同学在发展性评价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个性化评价栏中记录为A一次。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积极完成任务。

问题:

(1)根据材料,分析该教师的教学设计中主要使用了哪种教学策略 运用这种教学策略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0分)

(2)在教授材料中的内容时,除该教师采取的策略之外,还可采用哪些教学策略 举出两种

(10分)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材料:

以下是某高中生物教师的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稳态与环境》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过程:

过程一:

设问:“人类能否在生物圈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 ”

利用多媒体播放“美国的‘生物圈2号’实验”影像资料。(内容简介:为了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的试验,美国花费2亿美元建造了完全封闭的“生物圈2号”实验基地……8名科学家和家人入住以后,科学家们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养鸡养鸭,耕种收获……1年以后,科学家们不得不提前搬出实验室……)

过程二:

提问:看完影像资料,你会联想到哪些有关的生物学知识 哪些问题有探讨的价值 把你认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提出来。

(学生可能提出这些问题,如①“生物圈2号”模拟的是什么 生物圈1号呢 ②讨论“生物圈2号”与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不同 ……)

过程三:

学生分组讨论

过程四:

教师进一步设疑: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一系列原因是什么 会对人类造成怎样的后果 我们应怎样去解决这点问题 美国宇航局人类2030年移居月球有可能实现吗 ……

过程五:

教师对学生在前面几个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问题:

(1)请分析该生物老师的教学运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8分)

(2)该高中生物教师教学过程的实施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12分)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某研究者用抗原(A)分别免疫3只同种小鼠(X、Y和Z),每只小鼠免疫5次,每次免疫一周后测定各小鼠血清抗体的效价(能检测出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结果如图8所示.

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预测试卷,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名师预测卷4

若要制备杂交瘤细胞,需取免疫后小鼠的8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40条),并将该细胞与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瘤细胞(染色体数目60条)按一定比例加入试管中,再加入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经筛选培养及抗体检测,得到不断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回答下列问题:(1)制备融合所需的B淋巴细胞时,所用免疫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需达到16000以上,则小鼠最少需要经过 __________ 次免疫后才能有符合要求的。达到要求后的X、Y、Z这3只免疫小鼠中,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的是 __________ 小鼠,理由是__________。(6分)(2)细胞融合实验完成后,融合体系中除含有未融合的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外,可能还有__________,体系中出现多种类型细胞的原因是。(4分)(3)杂交瘤细胞中有__________个细胞核,染色体数目最多是__________条。(3分)(4)未融合的8淋巴细胞经多次传代培养后都不能存活,原因是__________。(2分)

查看答案
问答题

(1)玉米和小麦在适宜条件下接受光照,一段时间后将叶横切片用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种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结果发现玉米叶片的维管束鞘细胞被染色,小麦叶片的__________被染成__________,被染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由此可知,玉米属于__________植物,小麦属于植物。(9分)(2)当用碘液对某一植物照光后的叶横切片染色时,却发现被染色的叶片同时出现上述玉米和小麦叶片的染色结果。据这个实验现象可推知:从光合作用角度来说,该植物具有__________植物的特点,其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最初化合物有__________种,即__________。(6分)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