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随机抽样(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目标一:学会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
目标二: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体会简单随机抽样的重要性;
目标三:以“问题链”的形式理解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
要求:
(1)请针对上述教学目标,完成下列任务:
①根据教学目标一,设计两个问题,并说明设计意图;(8 分)
②根据教学目标二,给出一个实例,并说明设计意图;(4 分)
③根据教学目标三,设计“问题链"(至少包含两个问题),并说明设计意图。(6 分)
(2)请针对“简单随机抽样”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①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4 分)
②作为高中阶段“统计”学习的起始课,其难点是什么?(4 分)
③这节课对后续哪些内容的学习有直接影响?(4 分)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①问题一:某校领导要了解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近视和不近视),随机抽取 50 名学生,统 计出这 50 名学生的视力情况,最后估计出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你会设计何种抽样方法?你认为这种抽样方法有 什么优缺点?在随机抽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问题二:假设你是一名药品安全监测的工作人员,要对一批药品进行安全监测,你准备怎样做?需要对研究对象进 行一一调查吗?那么,应该怎样获取样本呢? 设计意图:两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对于简单随机抽样有一个初步了解,意识到简单随机抽样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 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将抽样调查与普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提出抽样的必要性。 ②实例:经消费者反映,某品牌牛奶存在细菌超标问题。针对该问题,食品卫生工作人员需要对该品牌牛奶进行卫 生达标检验。但是,若食品卫生工作人员对该品牌所有牛奶进行逐一检测,将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因此,食品卫 生工作人员只随机抽取该品牌部分牛奶进行卫生检测。 设计意图:将实际生活问题作为实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更深的理解,还可以使其感 受在面对总体数量较多时,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的重要性。 ③师:在 1936 年美国总统选举前,某杂志工作人员做了一次民意测验,即调查兰顿和罗斯福谁将成为美国的下一届 总统。该调查者通过电话簿和车辆登记簿上面的名单(只有少数富人拥有)给一大批人发了调查表,通过分析调查 表数据,从而做出预测。 问题一:该杂志工作人员运用了什么抽样方法?研究的总体和样本分别是什么?该抽样方法具有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描述问题情境并设置问题,加深学生对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的理解,使其进一步明确简单随机 抽样的特征,并巧妙地为后面问题做铺垫。 师:该杂志工作人员做出的预测是兰顿将在选举中获胜。但实际情况是,罗斯福在选举中获胜。 问题二:你知道该杂志的工作人员的预测为什么是错误的吗?分析该工作人员的抽样样本可以发现什么?该样本是 否具有代表性? 设计意图:颠覆性的结果,引出抽样问题。使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发现 问题的能力。 师:该抽样样本中涉及的调查者是富人阶层,只占所有选票中的少数。所以该工作人员所抽取的样本不具有代表性。 问题三:结合上述实例,在运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时,应该注意什么?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性。此外,该问题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总 结出简单随机抽样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的目的。(2)①教学重点:了解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的意义;理解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的定义;掌握简单随机抽样最常用的两 种方法——抽签法和随机数法。灵活选用抽样方法。 ②教学难点:理解一些统计名词;抽签法和随机数法的实施步骤;面对统计数据时,正确判断所选取的抽样方法是 否合适。 ③本节课是高中阶段学习统计学的第一节课,统计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可以为人们制 定决策提供依据。本节课对于后续学习用样本估计总体以及变量的相关关系有直接影响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阅读关于“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此标准要求:“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材料二人教版教科书中关于“黄土高原”的内容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一黄土高原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会遥想这片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会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当然也会提到白羊肚头巾、信天游等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里的自然植被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在缺少植被的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每遇到暴雨,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问题:(1)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说明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
-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关于“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的教学过程设计,回答问题。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本次教学过程中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6分)
(2)为减少这些弊端的影响,利用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时应把握好哪些方面 (10分)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新授环节部分,回答问题。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的大洲是自古如此吗 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一起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课件出示世界地图)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大陆漂移。
【角色扮演,证实假说】
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观察动画、图说地理】
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问题:
(1)请就这堂课的新授环节给予评述。
(2)请你谈谈角色扮演、证实假说环节应注意哪些要点。
- 查看答案
材料非洲的自然带景观分布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综合作用的结果。乞力马扎罗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称。而许多地理学家称它为“非洲之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归纳非洲自然带的分布特征,并分析E-F沿线光照和水分变化状况。(6分)
(2)根据图1分析M岛自然带差异的原因。(6分)
(3)图2所示,比较乞力马扎罗山南:11s坡雪线的高低差异,并分析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4分)
- 查看答案
地理板书的功能是什么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