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关于“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的教学过程设计,回答问题。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本次教学过程中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6分)
(2)为减少这些弊端的影响,利用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时应把握好哪些方面 (10分)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容易出现的问题:
①将计算机课件等同于挂图。该教学中,计算机课件的主要作用在于呈现我国1月和7月的气温分布图,完全可以用两幅相应的挂图取代。实际上可以利用计算机课件呈现出多样化的动态学习情境.例如.可以由动画展示等温线的数值,也可以展示北方与南方民居的图片,让学生分析特点及其成因。
②教学过程受机器牵制,师生互动减少。教学中,计算机课件是事先预设好的,教学流程完全受制于课件的播放。这难免会出现课件中学习内容的难易、详程度与学生实际掌握的情况相左的现象。
(2)应注意把握的方面:
①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通过计算机充分展示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开放式地学习,使学生在有疑问的情况下依据某些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利于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②贯通广阔时空。浓缩地理事物发展历程,提高学习效率。计算机技术提供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信息,具有形式灵活、资源共享、超媒体、交互性等特点,有利于创设更接近实际情境的虚拟化的学习环境,这种形式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
③实现人机关系的协调化。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它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计算机课件只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和媒介.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学习过程中,不断透过纷繁的地理现象找寻原因和规律.或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思路。所以说,计算机课件应该有利于师生问的相互交流与反馈调整。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速度”的内容要求为:“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材料二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有关“科学研究:速度的变化”一节中的实验探究如图10所示: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学习过路程、速度等知识。
任务:
(1)简述速度的概念。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速度的变化”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等)。
- 查看答案
材料图9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物体的浮与沉”一节中“浮沉条件的应用”的一个演示实验:
任务:
(1)说明教科书中演示实验“盐水选种”的设计意图。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交流方案。
- 查看答案
某老师“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教学片段如下:
老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请大家将桌上的器材按照屏幕(图7)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读出各电流表的示数,看看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有什么关系。
学生甲:老师,我们小组的电路接好了(连接的电路如图8所示,注:三块电流表最左侧为负接线柱)。
老师:哦,那就接通电源开始实验吧。
学生甲:(闭合开关,记录数据)老师,并联电路支路电流表A1、A2的读数相等。
老师:你换个灯泡看看。
学生甲:老师,灯泡换了,电流表A1、A2的读数还是相等。
老师:我看看,哦,你们的电路接错了。(老师边说边把接错的导线连接到正确的位置)
老师:好了.你们接着实验,把数据记录下来。
学生甲:(读出并记录三个电流表的示数)老师,根据实验数据,我们组发现了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问题:
(1)本案例中老师的教学有什么不妥之处
(2)指出图8中连接错误的导线(用序号表示),同时说明正确的连接方法。
(3)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正确连接、检查电路。
- 查看答案
下面方框内所示是某学生对一道作业题的解答:
问题:
(1)指出学生解答中的错误,分析错误产生的可能原因,给出正确解法。
(2)给出一个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正确解答此类问题。
- 查看答案
结合初中物理教学,谈谈联系学生生活开发物理课程资源的意义。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