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八年级上册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推导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是该节课的重点。
(1)如果将让学生体验“数学思考”作为该节课的一项教学目标,那么请列出该节课涉及的“数学思考的方法”;
(10 分)
(2)请给出两种引导学生猜想四边形内角和的学生活动设计;(6 分)
(3)请列出两种证明四边形内角和的学生活动设计;(6 分)
(4)某教师在《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你能说出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四边形的内角和吗?你能基于四边形的内角和的证法,得到五边形、六边形,……,n 边形内角和计算公式和证明方法吗?请分析该教师设计这两个问题的意图。(8 分)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数学思考”的其中一条是: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 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本节课所涉及的“数学思考的方法”是学生在参与四边 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的探究过程中,猜想多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然后通过添加辅助线 (对角线)等方法证明此结论,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探究过程,最后用数学语言表示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n 边形 的内角和等于(n-2)×180°。
(2)第一种: 如何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进而发现:只需连接一条对角线,即可将一个四边形分割为两个三 角形。学生说出证明过程。教师板书。 追问 1:这里连接对角线起到什么作用? 预设:将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进而将四边形的内角和问题转化为两个三角形所有内角的和的问题。 追问 2:类似地,你能知道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问题:你能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的研究过程获得启发。猜想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的关系 (n-2)×180°。 第二种: 提问:前面我们通过从一个顶点出发作对角线,将多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进而探究出 n 边形的内角和, 那么,是否还有其他分割多边形的方法呢?
(3)方法一:先让学生回忆多边形的对角线的求法:从 n 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作(n-3)条对角线。它们将 n 边 形分成(n-2)个三角形,这(n-2)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 n 边形的内角和,由于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所以 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方法二:前面我们通过从一个顶点出发作对角线,将多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进而探究出 n 边形的内角和,那么, 是否还有其他分割多边形的方法呢?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并让小组代表板演并讲解思路。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
(4)问题一设计意图:采用简单的四边形进行引导,利于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学生利用辅助线多角度的把多边形的 内角和灵活地转化成三角形的内角和,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为下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 n 边形的内角和做铺垫。 问题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小组讨论.从四边形到五边形再到六边形.以知识迁移的方式进 一步体会将多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的化归过程。也进一步明确了边数、对角线条数、三角形数对多边形内角和的 影响,为从具体的多边形抽象到一般的 n 边形的内角和的研究奠定基础。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阅读关于“地震”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震”的内容。
(一)地震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标准最先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提出来的,所以称“里氏震级”。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截止到20世纪末,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牟5月22日智利发生的8.9级地震。
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烈度标示。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震级越大,烈度越大。烈度还与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1)分析教材的知识组成。(9分)
(2)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组成,设计教学过程要点。(15分)
-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一位教师“城市化的影响”教学片段:
师:(播放背投)这是一种变化,注意它的年代。黄色的范围越来越大,而且有规律地扩大,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大家想一想,这是什么 猜猜看。
生:城市用地规模在扩大。
师:对,但是我们还能看出来两个方面,一是城市总人口增加了,二是城市人口的比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增加了,还有就是同学们说的,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了。这就构成了城市化的三个标准。这里面的核心标准是什么 ——城市人口的比重。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说明了什么问题 同学们现在看看这个背投上反映出来的变化,思考一个问题:随着这样的变化的产生.会带来其他什么样的变化
现在。咱们分成八个小组.在纸上用比较粗一点的笔写大一点的字,用准确的语言,把你认为随着这个变化会产生的变化写在这张纸上。一个变化,写在一张纸上。一会儿我们要看的是,哪一个小组给的变化最多、最准确
(学生分组讨论)
问题:
(1)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使用了什么样的讨论方式 (4分)
(2)结合材料说明,这种讨论方式有哪些特点 (16分)
-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某中学的地理课堂上,一位老师这样问一个学生:“今年夏季的七月份,北京下了一场60年一遇的大雨.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你能不能分析下这场大雨的成因 ”
材料二一位地理老师这样提问一位学生:“钓鱼岛自古为中国的领土,从钓鱼岛的地理成因上也能证明这一点.你能不能简要的分析下钓鱼岛的成因呢 ”
上述材料体现了哪种类型的提问方法 优点是什么 (16分)
- 查看答案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一10~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8分)
(2)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8分)
- 查看答案
绘制世界洋流分布图,并试设计教学中运用此图的学生活动及其作用。(12分)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