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关于“地震”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震”的内容。
(一)地震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标准最先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提出来的,所以称“里氏震级”。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截止到20世纪末,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牟5月22日智利发生的8.9级地震。
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烈度标示。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震级越大,烈度越大。烈度还与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1)分析教材的知识组成。(9分)
(2)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组成,设计教学过程要点。(15分)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知识组成:
①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
②构造地震示意。
③震级与烈度。
④造成的影响。
⑤世界主要地震带。
(2)【参考设计】
教学过程要点:
教师总结:绝大部分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①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②构造地震示意
教师展示地震构造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以下基本概念:
a.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b.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为极震区。
c.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d.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e.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③震级与烈度
教师对地震震级和烈度进行讲解:
a.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b.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教师总结: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为什么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
学生讨论、思考并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震级反映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由于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反映了地面实际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不仅与地震本身的大小(震级)有关,也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所通过区域的介质条件、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是根据地面受振动的各种现象综合评价的。所以同一次地震中受影响的各地区烈度不尽相同。
④造成的影响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展示“5.12”汶川地震的情况与资料,使学生们了解地震造成的影响。
⑤世界主要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
教师带领同学阅读图1.1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与同学们一起总结出地震、火山的空间分布规律:地震、火山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一致,因为二者都是地壳活动的产物,都是循着现在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云集,呈带状分布。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阅读关于“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的过程。”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的内容。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纬度因素。纬度不同的地区,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N,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各异,尤其是太阳光线照射水平地面的角度不同,这是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重要原因。同样性质的地袁,受到太阳辐射的强度越大,所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就越强烈。
从图2—26中可以看出,太阳高度愈大,等量的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的面积愈小,光热愈集中。同时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愈短,被大气削弱的愈少。
下垫面因素。下垫面是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下垫面的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这就使世界各地地面辐射的变化,并不完全与纬度的变化一致。
其他因素。其中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例如:在同纬度地区,年日照时数的长短,显然会影响到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
——摘自某版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
(1)分析教材的知识组成。(9分)
(2)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组成,设计教学过程要点。(15分)
-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赵老师“常见天气系统”的教学片段:
师:(播放“冷锋和暖锋”多媒体课件)我们怎样来区别冷锋和暖锋。
生:冷锋就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锋就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师:那么冷锋的冷气团怎么会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锋的暖气团怎么会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呢
(学生要求再次播放多媒体课件)
生:冷锋是冷气团势力强大,它主动前进,把锋面向暖气团一侧推进,暖气团被迫后退抬升.暖锋相反。
师:那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哦,都下雨了。
师:那么,雨区发生在锋面的哪些部位了呢
(学生看着画面,处于为难状态)
师:你刚才说冷锋一定是冷气团势力强大,它主动前进,把锋面向暖气团一侧推移,这句话意味着雨区会出现在锋面的什么部位
生:唉.冷气团前进的方向就是冷锋的锋前,那么冷锋的雨区在锋后。
师:思路非常清晰!那么,哪位同学再来说明一下暖锋的雨区的位置
问题:
(1)举例说明该教学片段中课堂提问的教学功能。(8分)
(2)该教师关于“冷锋和暖锋”内容的教学尚未完成,如“锋面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等,请按照地理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写出尚未完成内容的教学构思。(12分)
-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刘老师编写的一道简单的选择题。
气候的形成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会带来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因此,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有关,其表现是( )。
A.上海经济发达
B.东京地震多发
C.郑州夏季多雨
D.罗马冬季温和
问题:
(1)指出该试题编制有什么不足。(4分)
(2)编制单项选择题一般要注意哪些问题。(12分)
-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如下图)以吉林省长春、吉林和图们一代为核心,中蒙大通道贯穿其中,向外辐射东北经济区、大图们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区,建成后有望成为我国乃至东北亚地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
材料二图们市位于吉林省东部边境.具有明显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最高气温33℃,最低气温-25℃,年降水量602mm,降水量变化大,季节分布不均,多集中于6-9月。图们市地处图们江与嘎呀河冲积而成的山间盆地之中,地貌类型多样,素有“八山半草半水一分田”之说,山区森林覆盖率高,草药类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图们市地广人稀、环境污染少。
材料三长春、吉林、图们江开发开放先导区(据人民日报图片)。
问题:
(1)简要从位置、经济方面说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区位优势。(6分)
(2)简要分析图们地区的自然条件,并从三大产业的角度说出该区发展的方向。(10分)
- 查看答案
下图为某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完成24~25题。
若利用该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深埋垃圾场的选址,还应增加的图层是( )。 查看材料
①大气污染分布图②区域规划图
③造纸厂分布图④水文地质图
-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