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在《有理数的加法》一节中,对于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的形成过程,两位教师的一些教学环节分别如下:

【教师 1】

第一步:教师直接给出几个有理数加法算式,引导学生根据有理数的分类标准,将加法算式分成六类,即:正数与正数相加,正数与负数相加,正数与 0 相加,0 与 0 相加,负数与 0 相加,负数与负数相加;

第二步:教师给出具体情境,分析两个正数相加、两个负数相加、正数与负数相加的情况;

第三步: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第四步:教师将学生模仿练习的题目再分成四类:同号相加,一个加数是 0,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异号相加。

分析每一类题目的特点,得到有理数加法法则。

【教师 2】

第一步:请学生列举一些有理数加法的算式;

第二步:要求学生先独立运算,然后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对于讨论交流的过程,教师提出具体要求:运算的结果是什么?你是怎么得到结果的? ……讨论过程中。学生提出利用具体情境来解释运算的合理性……

第三步:教师提出问题:“不考虑具体情境,基于不同情况分析这些算式的运算有哪些规律?”

……分组讨论后再全班交流,归纳得到有理数加法法则。

问题:

(1)两位教师均重视分类讨论思想,简要说明并评价这两位教师关于分类讨论思想的教学方法的差异;(8 分)

(2)请你再举两个分类讨论的例子,并结合你的例子谈谈对数学中的分类讨论思想及其教学的理解。(12 分)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第一位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典型的讲授法,从~开始便将分类的思想贯穿其中。教师直接给出几个有理数加法算 式并引导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有理数的分类标准进行迁移,对有理数加法算式进行分类,能够使得学生快速地接受 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位教师在教学之初并没有强调分类的重要性。但是该教师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列举一些有理数的加法的 算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交流等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与了充分的时 间与空间,对有理数加法进行讨论计算,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2)举例 1:关于 x 的方程 ax2-(a+2)x+2=0 只有一解(相同解算一解),则 a 的值为_________。 本题的解题过程中,需要学生展开分类讨论,不仅要考虑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相同的情况,还应考虑到在二次项系数 为零且一次项系数不为 0 时的一元一次方程也同样满足题意。

中学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真题,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

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逐步体会为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如何确定分 类的标准,在分类过程中如何认识对象的性质.如何区别不同对象的不同性质。分类讨论是一种思想方法,需要渗 透到学生的意识中,才能有效指导实践,渗透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多次反复地思考和 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将这种思维方式不断融入知识学习的各个阶段。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阅读关于“地震”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震”的内容。

(一)地震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考试,2021教师资格《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1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标准最先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提出来的,所以称“里氏震级”。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截止到20世纪末,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牟5月22日智利发生的8.9级地震。

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烈度标示。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震级越大,烈度越大。烈度还与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考试,2021教师资格《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1

(1)分析教材的知识组成。(9分)

(2)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组成,设计教学过程要点。(15分)

查看答案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一位教师“城市化的影响”教学片段:

师:(播放背投)这是一种变化,注意它的年代。黄色的范围越来越大,而且有规律地扩大,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大家想一想,这是什么 猜猜看。

生:城市用地规模在扩大。

师:对,但是我们还能看出来两个方面,一是城市总人口增加了,二是城市人口的比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增加了,还有就是同学们说的,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了。这就构成了城市化的三个标准。这里面的核心标准是什么 ——城市人口的比重。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说明了什么问题 同学们现在看看这个背投上反映出来的变化,思考一个问题:随着这样的变化的产生.会带来其他什么样的变化

现在。咱们分成八个小组.在纸上用比较粗一点的笔写大一点的字,用准确的语言,把你认为随着这个变化会产生的变化写在这张纸上。一个变化,写在一张纸上。一会儿我们要看的是,哪一个小组给的变化最多、最准确

(学生分组讨论)

问题:

(1)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使用了什么样的讨论方式 (4分)

(2)结合材料说明,这种讨论方式有哪些特点 (16分)

查看答案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某中学的地理课堂上,一位老师这样问一个学生:“今年夏季的七月份,北京下了一场60年一遇的大雨.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你能不能分析下这场大雨的成因 ”

材料二一位地理老师这样提问一位学生:“钓鱼岛自古为中国的领土,从钓鱼岛的地理成因上也能证明这一点.你能不能简要的分析下钓鱼岛的成因呢 ”

上述材料体现了哪种类型的提问方法 优点是什么 (16分)

查看答案
问答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一10~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考试,2021教师资格《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1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8分)

(2)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8分)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绘制世界洋流分布图,并试设计教学中运用此图的学生活动及其作用。(12分)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