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秋天的怀念》教学过程(片段),完成第16题。
一、曲径通幽——“烹饪”趣味
文本句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3)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教学实录:
师:仅仅是关心?再细致一点。
生:对儿子小心翼翼。
师:对儿子小心翼翼,母亲的心,比针尖儿还细呀!把你的“小心翼翼”送进去,读一读。
(生读)
师:出去了又回来,回来又去,一遍又一遍,对儿子真是——耐心无比啊!读一读,把你的体会读进去,让我们感受这样的母亲。
师:母亲的脚步还是稍重了一些,再轻一点儿。指名读第二句。(生读得很好)
(一生读,其余生轻声齐读)
师:你们真会读书呀!由于你(握一学生的手)的启发,引领着大家体会到母亲痛心中还有细
心、耐心、小心——因此,这“忍”中透着的是看不见的爱。
问题:
请从本文解读的角度对此案例进行评析。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有感情朗读的最佳途径就是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意,达成语感的敏化,情感的丰富,审美能力的提升。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该老师给我们作了很好的诠释。“对儿子小心翼翼,母亲的心,比针尖儿还细呀!把小心翼翼送进去。…‘母亲的脚步还是稍重了一些,再轻一点儿。”这样感性而趣味性的评价,它包涵了“不错”“还可以”等鼓励性评价的意思,但它用艺术化的形式间接地告诉了学生朗读的方向,其潜台词是:“你用这样的语调、语气、节奏、感情来处理成功了,能使人入情人境,但是要想让人有更切身的感受,你得再小心一些。”“你与第一个同学相比,把大家带入了一个更佳的境地,似乎能让大家更深入体会到母亲那颗心!”这样的朗读评价语,是教师深入地解读了文本,感悟文本的精神,置身于文本的多种情境中的结果。教师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把评价有机地渗透、附着于学习内容,使它们浑然一体,拭去刻意评价的痕迹,使之少了理性与机械,多了感性与灵动,少了程序与呆板,多了想象和趣味。这样的语文课就显得“有滋有味”了。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 查看答案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 查看答案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
- A.童年期
- B.少年期
- C.青年期
- D.成年期
- 查看答案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 查看答案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
- A.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 C.相互促进的关系
- D.相互包容的关系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