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阅读某教师《海底两万里》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文学名著阅读,其核心当然在于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对情节的了解和把握,就无法明确整部作品的脉络和主线,自然也就不能对整部作品的主题情感做出深刻的理解。初二年级的学生,缺乏阅读的自觉性,而且也缺乏阅读的技巧方法,只是粗略阅读,图个表层“意思”。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往往不会主动深入地探索文本、思考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也就是说,读完一本名著不容易,读懂一本名著就更难了。因此,在学生的文学名著阅读中,老师一定要发挥自身指导作用。

在我原先的设计中,学生每天要阅读《海底两万里》两节内容,并对各节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名著基本的情节。而在后续的设计中,我发现仅这样并不能促进学生对名著的深入理解。受其他老师启发,我安排学生在周末选择作品中最能打动自己的三个情节来配画,并说明理由。

对上述教学反思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配画的教学设计是为了有效地梳理全书情节
  • B.学生每天的文学名著阅读量必须有统一的要求
  • C.名著阅读导读作业可以既有限定性,又有选择性
  • D.没有教师的指导,初中生就无法读完一本名著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知识点:教学实施中的阅读教学实施。根据课标可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A项:题干中的老师在原先的设计中,让学生每天阅读《海底两万里》两节内容,并对各节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这样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梳理名著中的情节,而非配画。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学生每天的文学名著阅读量并不一定要有统一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两节内容来阅读。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布置的名著阅读导读作业,包括了对主要内容的概括,有助于学生有效梳理名著情节,又设计了自主选取情节进行配画的作业,增加了自主性、选择性。因此名著阅读导读作业可以既有限定性,又有选择性。与题干相符,当选。

D项:初中生已经拥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没有教师的指导也可以读完一本名著。与题干不符,排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 A.童年期
  • B.少年期
  • C.青年期
  • D.成年期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 A.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 C.相互促进的关系
  • D.相互包容的关系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