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详情

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模拟试卷5

开始做题

试卷预览

单选题

某版高中必修教材“名著导读”共选10部中外名著,每册安排2部。导读内容包括“背景介绍”“作品导读”和“思考与探究”三个部分。其所推荐名著涉及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包括小说、戏剧、语录体散文等多种文体作品,旨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以及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等。对该“名著导读”部分的实施建议恰当的是(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B

本题解析: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应该得到培养,但不可过分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排除A;教师对学生的精心引导关系到学生对名著阅读部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应注重教学质量,不能以速度取胜,排除C;“名著导读”教学不一定花大量课时,可在课外自主安排,但不可全盘忽,排除D。因此选择B项。

单选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后给出了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写的文章,设计的问题是:“联系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想一想,马克思是否实现了当年的职业理想 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与同学交流一下。”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阅读所给文章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马克思的了解,而并非是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的内容的理解。所以,C项说法不正确。

单选题

学习《雨霖铃》,教师先以排比句幽默吟诵,引出“以情带景、情景交融”的手法,然后小结:有人说,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落魄才子柳永哀怨缠绵的千古离歌。当然,这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畅游于诗词世界而忘归。对该结束语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A

本题解析:

A项中“目的是让学生喜爱柳词、诵读柳词”,的说法是狭隘的。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因柳词而生成对古诗词的热爱与追求,故A项表述不当,当选。

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某教师正在执教必修(1)现代诗《雨巷》,在讨论其主题时,学生们有了不同意见。有一部分学生查阅了相关资料,说《雨巷》的主题是诗人的内心迷茫和对朦胧理想的追求,并找到1927年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内心彷徨为证。有的学生则说主题其实就是作者对心中期待已久的姑娘的朦胧情感、想追而不敢追的痛苦,因为诗人青年时曾爱慕一位叫施绛年的姑娘,并写诗表达对她热烈的爱,而《雨巷》恰恰符合作者此时的心理。更有的同学说其实不过是诗人借助“雨巷”这一意象,进行郁闷心情的自我排遣罢了,诗人写诗时本就没有那么复杂的心理。

几派学生各执己见,互不服输,这位教师看在课堂上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即使自己进行了意见的统一也很难说服不一致的学生,就说,大家的意见各有各的道理,今天讨论就到此为止,但,课下请大家搜集相关资料,在班级网络平台《雨巷——主题大讨论》自主研讨区各抒己见。

之后。我们将根据大家的讨论进行深入研究。

对上述案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虽然网络平台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是并没有代替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故C项错误,当选。

单选题

阅读~高中语文教师讲授必修(3)《老人与海》的课后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备课阶段我参考了教师参考书等许多资料,结合单元重点和学生现状,确定了两课时的教学方案。[B]第一课时是题解作者生平与创作介绍,熟悉课文。课文朗读阶段,我按座位将学生分成四组。采用朗读加分制。提议大家踊跃参与,自愿朗读,一人读罢另一人主动起来继续朗读。学生课堂反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也存在几个同学抢读课文的情况。[C]第二课时是分析课文。在课上我用多媒体展示问题,让学生分析这部小说中桑地亚哥的人物形象,并分别找学生就人物进行介绍。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让学生进行品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海明威的语言特点。[D]课间我跟学习委员聊天,他反映朗读课文阶段,他们的心里就是要争抢着读,因为那样可以为本组加分增光,没有抢到读课文的机会他们会很失落。我突然意识到,以后开展这样的朗读活动要跟学生们强调.我们是为了提高朗读水平、锻炼朗读能力而积极参与朗读.而不是单纯为了加分而抢读。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应充分尊重学生这一主体地位,但并不代表在课程设计和课堂实施阶段完全给学生以自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单选题

阅读苏教版高中必修(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的片段,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师:电影《天下无贼》中有句名言,“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 ”

生:人才!

师:文中的人才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替代

生:智者、仁者、信者、勇者。

师:老师插一段话。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科举考试结束后,站在午门城楼上看着新进的进士们鱼贯进入朝堂.高兴地对左右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坐定天下的皇帝对于人才的态度,那就是要将人才都纳入到体制中来,为我所用。

师:皇帝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生:获得长寿.万寿无疆。

生: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师:“十思”可以让君王过上神仙生活,可以更好地弹琴打猎,可以享受幸福的生活,何必活得这么累。当然我们佩服魏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敢于冒一定的风险的勇敢的心,尤其是倡导统治者加强自我修养、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我们说敢于谏是勇气,而善于谏则是智慧。思考:如果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十思”的核心是哪一句话 我们下一节课来探讨“谏”的智慧。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教师将影视与课文结合起来,并进行了相关的知识补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单选题

阅读下列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篇。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浮沉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教师为这首词的教学设计一则导语:

我们以前已经学习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背诵。(播放有关秋风、秋叶飘落的画面)

你看到里面的景象,感受如何呢 (让学生各抒己见:萧条、冷清、凄凉……)你会联想到有关“秋”的哪些诗句呢 (调动学生的积累,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可见,大家知识面很广,联想的诗句很多。(激励肯定学生)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常常把“秋”与“悲”“愁”联系在一起。那我们来看一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怎样的 又展现了他怎样的情怀 让我们一起赏析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

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导入以背诵同类诗歌及与图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没有更多地对诗歌的语言文字上进行更多的研究。

单选题

李清照《醉花阴》中有词云:“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下列对“人比黄花瘦”的妙处解说得较为恰当的是(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A

本题解析:

此处借黄花衬托人的相思之深,以致因思念而瘦削了玉体,本题最能表达这个意思的只有A项.所以本题的答案为A。

单选题

某教师设计了“体会《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的(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B

本题解析:

《红楼梦》代表着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属于小说与戏剧范畴。

单选题

阅读以下《口语交际·讨论》的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学生:[A]我是组织者。我是参与者。我是记录者。我是汇报者。(四名同学明确各自的分工)组织者:[B]学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同学们对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这个形象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意义呢 在我们的身边是不是还存在着一些套子 请小组针对此话题进行一番讨论。

参与者:考试在学习中是一种套子,为了应付考试,我们必须围绕着考试转,而放弃其他的业余生活。

组织者:那你认为考试这个套子好不好呢

参与者:当然对我们有一定的帮助,对检验我们某一个阶段的学习还是有好处的。

汇报者:[C]同学们说了很多,我来汇报一下。首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套子,比如法律的套子,对我们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又比如科学的套子,我们必须去打破。经过讨论,我们认为对于套子应该辩证地理解,他既有好的一面,亦有不良的一面,对于那些对我们起到保护作用的套子,我们要保护它;对于那些束缚我们的套子,我们要打破它。

记录者:[D]关于今天大家讨论的结果,我都记录了下来,将教给老师,请他给出指导意见。关于上述教学片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关于这次讨论的过程与结果,记录者做了详细的记录,这个记录不仅可以拿给老师,请老师提出指导意见,也可以让学生看,对下次的口语交际·讨论课的进行提供借鉴。因此D项“没有任何意义”错误,当选。

其他考生还关注了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