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详情

202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黑钻押题

开始做题

试卷预览

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课例评析(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关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我还想补充几则资料供参考,一是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二是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深刻体会梁先生“印象最深”“至今不能忘记”等语句。这几则资料对理解文本或许有所帮助。

对上述课例评析中提及的资料分析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记粱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作家梁实秋在听完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后所作,是一篇怀人散文。《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饮冰室文集》是梁启超自选的一部文集。因此可知A、B、C三项表述不准确。

单选题

在学习《鸿门宴》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大王来何操”这个句式的特点,下列语句含有同类用法的是(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题干中的句子是宾语前置句。A项为定语后置;B项为被动句;D项为介词结构后置,都不属于宾语前置;C项“惟……是”结构,使宾语“兄嫂”前置,故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当选。

单选题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家》时,要求学生们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在这部作品中哪一人物是“一个新旧参半,有着双重人格的人”,下面与此相关的是(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觉新是一个被封建礼教腐蚀了头脑、磨去了锐气的大少爷,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他善良懦弱,既是一个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熏陶和迫害的地主少爷,又是一个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青年,一方面他是同情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一方面又反对受害者(包括他自己)进行的反抗。惨痛的生活教训和现实,最终使他有了初步的觉醒和反抗。觉新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性格劣根性中“忍让、委曲求全”的本质。

单选题

学习完《故都的秋》这篇课文后,某教师在上作文课时,布置了一篇关于“秋”的作文,许多学生都表现出不愿意写的状态,该教师灵机一动,临时决定把这节作文课变成活动体验课,让学生赏秋、说秋、写秋。然而在批改作文时,该教师发现这次写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该教师教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A

本题解析:

语文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虽然该教师临时决定把这节作文课变成活动体验课,很有生成性,但是仍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达成了该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

单选题

阅读以下《口语交际·讨论》的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学生:[A]我是组织者。我是参与者。我是记录者。我是汇报者。(四名同学明确各自的分工)

组织者:[B]学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同学们对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这个形象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意义呢?在我们的身边是不是还存在着一些套子?请小组针对此话题进行一番讨论。

参与者:考试在学习中是一种套子,为了应付考试,我们必须围绕着考试转,而放弃其他的业余生活。

组织者:那你认为考试这个套子好不好呢?

参与者:当然对我们有一定的帮助,对检验我们某一个阶段的学习还是有好处的。

汇报者:[C]同学们说了很多,我来汇报一下。首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套子,比如法律的套子,对我们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又比如科学的套子,我们必须去打破。经过讨论,我们认为对于套子应该辩证地理解,他既有好的一面,亦有不良的一面,对于那些对我们起到保护作用的套子,我们要保护它;对于那些束缚我们的套子,我们要打破它。

记录者:[D]关于今天大家讨论的结果,我都记录了下来,将教给老师,请他给出指导意见。关于上述教学片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关于这次讨论的过程与结果,记录者做了详细的记录,这个记录不仅可以拿给老师,请老师提出指导意见,也可以让学生看,对下次的口语交际·讨论课的进行提供借鉴。因此D项“没有任何意义”错误,当选。

单选题

某选修教材编排有“《论语》与《孟子》”单元,教师准备重点讲解《四子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四子侍坐》以理解曾皙志向的实质和四子志向之间的关系为重点,《齐桓晋文之事》以探讨孟子的论辩艺术、感知孟子为重点;其他内容由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以此完成对“孔孟专题”的教学。该问答题没有体现出(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材料中的教师从《四子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讲起,继而扩展到“孔孟专题”的特点,这正是采用了以点带面的方法开展专题式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文化探究的方法。教师采取重点内容课内讲、次要内容课外学的方式,正确处理了两者的关系。新版章节练习,考前压卷,完整优质题库+考生笔记分享,实时更新,软件, ,D项,无中生有,说法错误。

单选题

阅读下面一位高中教师作文课的教学反思实录(节选),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甚至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对存在高考应试的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而言。

[A]然而,有的教师在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时,作文教学就直奔高考而去,“应试”色彩非常浓厚;还有的教师“脚踩西瓜皮”,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甚至还有的打着“我手写我心”的旗号。放任自流,以日记、周记等随笔替代作文的训练,“规范”要求严重缺失。

[B]为此,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要注重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种文体具体进行写作训练,使学生达到“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的课标要求。

[C]高中作文教学既要解决学生写作每类文体的根本性问题,如破题、立意、选材等,又要教学生写作的技巧性问题,如结构布局、表达方式等。前者是“根本”,后者是“末节”。而如今高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本末倒置,抓住“根本”的少了,专攻作文应试技巧的多了,使得学生作文形式新颖但内容空泛。只有根本性的问题得到了切实而有效的解决,才能去追求细枝末节的技巧。

[D]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不能够像小学和初中那样,将自己的思维长久地停留在形象思维的层面。必须能够进入到以训练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去写一些能够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例如记叙文写景要抓住特征、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起伏波澜。所有这些,就是高中记叙文训练之“根”,就应该是我们牢牢把握的高中作文训练的根本着力点。

对画线句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B

本题解析: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种体裁的文章是旧课标的表述。新课标明确提出高中生作文要“能写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章”。此三类包含的具体文体众多。

单选题

某教师教学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时,布置作业:鉴赏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总结辛弃疾诗歌的语言风格和创作特点。该作业体现出的教学理念不包括(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辛弃疾的诗词语言风格是豪放大气的,让人读之有大气磅礴之感。其诗中又充满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夹杂着作者怀才不遇的失落。题于中没有体现D项。

单选题

在教学《囚绿记》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其主题,其中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起1939年(作本文的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作者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但它又发现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地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虽被囚系而枯萎、却固执地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同时,常春藤也象征着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故D项正确。A项后半句在散文中没有体现出来;B项、C项没有深入到文章的中心去理解,过于表面。

单选题

阅读《荆轲刺秦王》教学导人,按照要求答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当中的精彩篇章《荆轲刺秦王》。自古以来,在中国燕赵大地,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以及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的故事,难怪古人说“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言不虚。荆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荆轲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也就是说,他虽然不在了,但他的精神却流传千年。司马迁为其立传,评价其“名垂千古”。在《史记》当中记录荆轲的文字和《战国策》中的记录几乎完全一样,没有什么改动,这不仅反映了史学大师司马迁对这篇文章的喜爱,而且反映了司马迁对荆轲的重视和偏爱。近代龚自珍赞扬荆轲“江湖侠骨”,荆轲身上的拔刀相助、诚信勇敢的侠义精神一直是我们民族精神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走近荆轲,一同感受荆轲慷慨悲歌的情怀。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文言文《荆轲刺秦王》。

下面对这则教学导入设计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奏,起着“引子”的作用,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该教师的导入从题目切入,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引出对荆轲的评价,为学生创造了具体生动的情境,抓住了主题,切中文意。采用了情感熏陶、创设情境两种导入方式。本案例采用温故知新的导人方法。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旧课、引入新知,因此C项表述“激起学生好奇心”与题意不符。

其他考生还关注了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