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探究?练习

 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二、《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单元介绍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还要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预习提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为“亚圣”。查找资料,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借助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在这个基础上翻译了全文,还朗读并背诵了全文。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了解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的,并从中去品味、欣赏孟子文章的风格。

 二、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内涵

 1.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探究问题:

(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那么,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师生评议。展示六位圣贤的相关资料。

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学生讨论。

明确:“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明确:“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4)“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①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②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2.学习第二段。

(1)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2)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

(4)教师归纳:由此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5)教师引导:可以设想,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安于享乐、骄奢荒淫……)如果这样,那国家必将怎样?(灭亡)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怎样?(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5)齐读最后两句,感受文章深刻内涵。

 3.全班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理解。

 三、知识梳理

 1.文章中为了论证论点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你能沿着作者的思路再列举几例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归纳: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居里夫人历尽千辛万苦发现了镭;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成多国语言……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需要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但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经历了许多磨炼却没有成才,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畅所欲言,师生评议,归纳:经历艰苦磨难只是一个人成才的客观条件,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主观努力;经历了磨难又没成才,说明他主观努力不够。

 3.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面对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你如何理解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至理名言?(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的实质是以时刻坚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人生目标,本着这种精神,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积聚智慧,砥砺意志,跨越艰难,提高精神境界,以民族的繁荣和祖国的昌盛为己任,追求高质量的人生。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当代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要不要有忧患意识?我们能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些什么?

学生热烈讨论、交流,总结: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仍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个人价值的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一

 四、布置作业

 1.《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课下同学们搜集一下,下节课与同学交流、讨论。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

并结合社会现实写篇500字左右的感悟,题目自拟。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教学过稈具冇哪些基木特点?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木要求。

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木要求: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要冋答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的个別差异性。

查看答案
填空题

班主任要统一各方而的___________ ,同家庭与社会密切配合。

查看答案
填空题

小学德育的基木途径是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