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原文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日《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5)第二单元第一课,同单元另外3篇课文为《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所选课文时代不同,文体不一,所抒发的感情也各有不同:有回归田园的乐趣,有才士不遇的悲情,有人世沧桑的感慨,有不懈追求的壮志,也有友情与亲情的抒发。语言或典雅华丽,气韵灵动;或沉郁顿挫,令人回肠荡气;或娓娓道来,质朴自然。所有这些,都是古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至今读来仍能感人肺腑。

阅读这些作品,要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最好能够熟读成诵。这样就能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2、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3、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点是“平淡自然”,前人说此赋“沛然如肺腑中流出,不见有斧凿痕。”

请从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利用辞的体例,感知辞的押韵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古诗文语感能力;

②在诵读中感受作者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对作者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③进行探究性阅读,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探讨作家作品和时代潮流、文化背景的关联。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反复诵读,由浅入深地感知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②小组合作探讨,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与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

②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砥砺自我人生修养,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确立依据:

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本文内容的特点以及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确立了以上三维目标。具体依据如下: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归去来兮辞并序》属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归去来兮辞并序》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中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3)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教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解读文本。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并且曾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其诗文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

对陶渊明归隐形成自己的看法,对学生来说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2、领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教学设计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1.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都要入世、入仕,走上仕途去成就一番大作为。可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他辞官归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请依据文本作答。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教师追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明确:自责、自悔一“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自慰一“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3.教师追问:陶潜的这种“心为形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关诗句加以证明吗?

明确:“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其一》)”等。

4.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

5.小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归隐情结之一。(板书)

(二)涵咏(缓慢地吟诵)第二段

1.创设问题情境二:对一个厌倦官场束缚和世俗条框的人而言,如今终于可以摆脱了。如果你处在这种情境之下,你会有何感受?

2.涵咏本段,要求通过涵咏(缓慢地吟诵)展开想象,联想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3.师生对话.学生畅谈感受。

4.教师追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归隐情结?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PPT展示: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②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5.小结: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归隐情结之二。(板书)

(三)角色朗读第三段

1.男生朗读此段,女生注意听。

注意:男生的朗读部分,感情处理恰不恰当?

2.男生朗读,女生评价。

提示:评价要点。指明好在何处或不好在何处,并加以纠正,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

3.创设问题情境三:细读第三段,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提示:请用“从……中我读出了……”句式回答。

4.师生对话。

5.小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之三。(板书)

(四)默读第四段

1.默读本段。

创设问题情境四:有人认为本文结尾“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句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学生讨论交流,允许互相质疑。

3.小结: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他这份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我们应当有更为完整的认识。陶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是他痛苦抉择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板书)

3、活动主题:浅酌其语.深感其情,聊聊陶潜的平淡自然 活动过程:

师:陶渊明的田园诗曾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与所蕴含的隐士情感,为晋宋之交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风气。

即便是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也能跨越千年,从中感受到那份平淡自然、质朴凝练、醇厚新奇。之前我们已经一起学习过陶渊明的许多作品,也了解过他的作品的与众不同。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生举手抢答,各抒己见,或从用词特色方面分析,或从语句韵律分析,或从隐士之风分析,或从田园情结分析……)

师:看来同学们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都慢慢地初步有了自己的看法。其实大家所说的词语、韵律、情结、风格,归结起来就是陶渊明作品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啊。有没有同学愿意来总结一下?

生:词语和韵律应该属于语言方面的内容,而情结和风格应该是情感方面的内容。

师(笑):这位同学对一些基础知识的定义和区分都很准确啊!那么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看陶渊明作品的语言与情感——徜徉在陶渊明这阵清新诗风中,去探寻他的语言、情感与诗风的关系!

一、浅酌平朴醇厚之语

教师出示陶渊明的诗句,学生朗读并体会其语言特点。

出示诗句:

①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②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同学们朗读一下老师出示的这几句诗,然后分小组讨论讨论它们的语言特点。一会儿老师会找几位代表来说一说你们小组各自的看法。注意大家在说的时候,要以“陶渊明……作品的……方面,体现出其语言……

的特点”的格式进行表达。当然所举例子可以是老师给的示例,也可以是陶渊明其他作品中的句子。

(生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指名发言,生各抒己见,师加以明确)

明确:陶渊明诗文作品语言方面整体的特点是平朴醇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语言色彩:质朴清丽,没有辞藻堆砌,没有修饰艳色,力戒浓墨重彩,多轻笔淡色点染。

②音节韵律:音节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凸显天然纯净。

③语言特质:平淡新奇,浅切朴素,多“田家语”,近口语化,读来朗朗上口。

④用典自然:化典自然,语如己出,更平添一分自然平朴之感。(用典之处如例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化自《诗经·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一句)

二、感悟脱俗远仕之情

师出示陶渊明的诗句,学生朗读.体会其情感以及表现情感的方法。

出示诗句:

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②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③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

(指名生有感情地朗读例句,其他学生评价。学生评价时,需要以“我觉得他朗读得很好/不太好。某句表达的

是……的情感,他生动地,没有准确地表达出诗人的这种情感”的句式进行表达)

师: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是表达他的归隐之情,对田园悠闲无争、恬淡潇洒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的,所以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种喜爱之情的表达。那么陶渊明又是以何种方式表达出这种情感的呢?(生小组讨论。师指名发言)

明确:

①发乎真情,寓情于景,情由景生,情景交融。这种表达方式既将陶渊明的归隐田园之情极好地表达出来,还使得读者更觉此情朴素、此情自然。

②抒情咏怀与描景叙事都未对所表达的情感直接生发,而多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如描写景物时,不直接抒情,而是描写田园生活场景,真切纯朴,醇厚有味,自然而然地表现出鲜活、幽美、恬静的农村生活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三、体味平淡自然之风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与分析,大家现在能说出陶渊明是如何通过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迭来体现“平淡自然”了吗?

(生分六小组讨论,其中三组分析语言运用,三组分析情感表达。学生发言,教师汇总并明确)

明确:

①从语言运用上看,陶渊明的诗文作品语言色彩清丽朴素,朗朗上口,音韵自然和谐,用典之处“不见斧凿痕”。这使得其诗文无处不显露一分自然之感并且贯穿全诗(文)。

②从情感表达上看,其思想感情静穆深切,其胸怀落落洒脱,其志趣高洁典雅,归隐之心田园之情于田园生活的细节描写之中自然流露。这使得其诗文始终充盈着一股平淡自然之风,并且历久弥新。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

扶不扶

①摔倒的老人扶不扶,成为马年春晚小品的创作内容。演员一句“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

了”,博得满堂采,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②施以援手,扶起摔倒的老人,这本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而今却成了两难选择一-扶, 还是不扶

③网上关于“扶不扶”的投票调察显示,只有很少人选择“肯定会扶”,更多的人选择了不好说”。网上还有贴子说:“以前觉得自己- -定会扶,因为过不了良心这关;现在肯定不会扶,因为过不了责任这关。”究其原因,“彭宇案”层出不穷,“农夫与蛇”的故事不断上演,伤害了人们的善心

④人们感到困惑,好像站在了一个岔路口。-条路是助人为乐,但你可能因善举而被讹诈,面临被家属、官司、赔款纠缠。另一条路是回避风险,选择视而不见,绕路而行。可是,后者虽不想引火烧身,却又感到良心不安。小品《扶不扶》中,扶人者拿出手机拍照以自证清白的桥段,引发观众阵阵大笑,但这笑声中隐藏着多少悲哀呀!近日看到了一则新闻《“奔驰大叔”路遇倒地女子先拍照取证再扶人》,开奔驰的大叔说,做好事要懂得保护好自己。这不正是善良人的无奈之举吗?

⑤扶不扶摔倒的老人似乎是个道德问题。如果要人们毫不犹豫地扶起摔倒的老人,道德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全社会的医疗保障,消除摔倒老人讹诈的动机;更需要法制建设,给反咬一口的恶人以应有的惩罚,保护每一个行善的好心人。让公平的社会保障,惠及每一位公民;让正义的法治,为人们的良知保驾护航。我相信,毫不犹豫地仲出援手的人会越来越多!

问题

请指出该习作在论证方面的两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2分)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

扶不扶

①摔倒的老人扶不扶,成为马年春晚小品的创作内容。演员一句“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

了”,博得满堂采,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②施以援手,扶起摔倒的老人,这本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而今却成了两难选择一-扶, 还是不扶

③网上关于“扶不扶”的投票调察显示,只有很少人选择“肯定会扶”,更多的人选择了不好说”。网上还有贴子说:“以前觉得自己- -定会扶,因为过不了良心这关;现在肯定不会扶,因为过不了责任这关。”究其原因,“彭宇案”层出不穷,“农夫与蛇”的故事不断上演,伤害了人们的善心

④人们感到困惑,好像站在了一个岔路口。-条路是助人为乐,但你可能因善举而被讹诈,面临被家属、官司、赔款纠缠。另一条路是回避风险,选择视而不见,绕路而行。可是,后者虽不想引火烧身,却又感到良心不安。小品《扶不扶》中,扶人者拿出手机拍照以自证清白的桥段,引发观众阵阵大笑,但这笑声中隐藏着多少悲哀呀!近日看到了一则新闻《“奔驰大叔”路遇倒地女子先拍照取证再扶人》,开奔驰的大叔说,做好事要懂得保护好自己。这不正是善良人的无奈之举吗?

⑤扶不扶摔倒的老人似乎是个道德问题。如果要人们毫不犹豫地扶起摔倒的老人,道德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全社会的医疗保障,消除摔倒老人讹诈的动机;更需要法制建设,给反咬一口的恶人以应有的惩罚,保护每一个行善的好心人。让公平的社会保障,惠及每一位公民;让正义的法治,为人们的良知保驾护航。我相信,毫不犹豫地仲出援手的人会越来越多!

问题

请从第①③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找出一-处病句, 并分别修改。(8分)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案例:阅读《边界望乡》教学后的说课片段和课文原文,完成题。

高二选修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欣赏台湾诗人洛夫的现代怀乡诗《边界望乡》。基于本诗大量化用古典意象和诗勺的艺术特点,我首先向学生解释“化用”的概念;然后,以诗中“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为例,示范讲解化用之妙;之后,我要求学生采用小组探究、集体斫讨的方法,按照“借用一- -变形-- -效果” 的步骤提示品味末诗句,体会“代用”带来的呒熟悉又新鲜的阅读感受,深入理解诗人复杂的乡愁滋味。

学生有一定的古代诗歌阅读基础,经过我的示范分析和学生的探究研讨,他们很快发现诗人还化用了杜鹃、白鹭、鸬坞、晴清明时节雨纷纷”“牧童遥指杏花村”等古典意象和诗句抒写乡愁。由于我对鉴赏步骤提示明硝,学生很清楚应该完成哪些任务。

在赏析“而这时/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时,一一个学生说: “時诗中水田白鹭’的意象,首先使我联想到塞山前白鸶飞’漠漠水田飞白鹭的美景及其自由祥和的意境。诗人用‘惊起” <又猛然折了回来’描述水田白鹭,打破了画面的宁静祥和,表达了诗入沸疹的情感。-是对自由往返故土的强烈渴望,二是与故乡咫尺天涯的无奈和苦痛。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发言高潮迭起。我适时点拨引导,带领学生从“化用”入理解诗歌语言的丰富意蕴,体味诗人乡愁滋味,为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丰富内涵这-教学难点莫定了基础。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看说着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问题:

(1)请简要说明教师在说课稿中引用学生发言的意图。(10分)

(2)请简要评析教师在本课中的学法指导。(10分)

查看答案
问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题。

课文原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向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漫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昔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

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形象、构思、意蕴、

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在阅读鉴賞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分)

查看答案
问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题。

课文原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向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漫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昔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

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形象、构思、意蕴、

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在阅读鉴賞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