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在语文课程中教学语言知识,既需要随文学习、及时积累,也需要适时整理,集零为整。有效积累,需要训练学生养成朗读、复述、背诵、抄写、默写等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有效整理,是因为隐含于范文的活的语文规律,需要适度的明确化、类型化和系统化。只有这样,才能有益于学生自主组建有结构的知识。否则.模糊的、个别的、散漫的知识既不利于学生必要的理解和记忆,也不利于他们有效的模仿和迁移。这种整理。既应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也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必要环节和良好习惯。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理解某一事物就是意味着给某一事物在知识、动机、信念、系统中找到位置,意味着了解某一事物在我们活动中或他人的活动中可能发生什么样的作用。

对上述教学论文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语言知识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 B.语言知识教学过程中“整理”比“积累”重要
  • C.“有效整理”有利于学生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 D.“有效积累”的是模糊的、个别的、散漫的知识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A项,题干所选教学论文中并未体现“语言知识教学”与“语文课程教学”的关系;B项,教学论文分别提及“有效积累”与“有效整理”,但并未论述两者之间的重要性关系;C项,由节选论文中“这种整理,既应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也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必要环节和良好习惯。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一句,可知C项正确;D项,论文中指出“模糊的、个别的、散漫的知识”需要有效整理,但“有效积累”是教学方法.不是“模糊的、个别的、散漫的知识”,D项说法混淆概念。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

扶不扶

①摔倒的老人扶不扶,成为马年春晚小品的创作内容。演员一句“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

了”,博得满堂采,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②施以援手,扶起摔倒的老人,这本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而今却成了两难选择一-扶, 还是不扶

③网上关于“扶不扶”的投票调察显示,只有很少人选择“肯定会扶”,更多的人选择了不好说”。网上还有贴子说:“以前觉得自己- -定会扶,因为过不了良心这关;现在肯定不会扶,因为过不了责任这关。”究其原因,“彭宇案”层出不穷,“农夫与蛇”的故事不断上演,伤害了人们的善心

④人们感到困惑,好像站在了一个岔路口。-条路是助人为乐,但你可能因善举而被讹诈,面临被家属、官司、赔款纠缠。另一条路是回避风险,选择视而不见,绕路而行。可是,后者虽不想引火烧身,却又感到良心不安。小品《扶不扶》中,扶人者拿出手机拍照以自证清白的桥段,引发观众阵阵大笑,但这笑声中隐藏着多少悲哀呀!近日看到了一则新闻《“奔驰大叔”路遇倒地女子先拍照取证再扶人》,开奔驰的大叔说,做好事要懂得保护好自己。这不正是善良人的无奈之举吗?

⑤扶不扶摔倒的老人似乎是个道德问题。如果要人们毫不犹豫地扶起摔倒的老人,道德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全社会的医疗保障,消除摔倒老人讹诈的动机;更需要法制建设,给反咬一口的恶人以应有的惩罚,保护每一个行善的好心人。让公平的社会保障,惠及每一位公民;让正义的法治,为人们的良知保驾护航。我相信,毫不犹豫地仲出援手的人会越来越多!

问题

请指出该习作在论证方面的两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2分)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

扶不扶

①摔倒的老人扶不扶,成为马年春晚小品的创作内容。演员一句“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

了”,博得满堂采,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②施以援手,扶起摔倒的老人,这本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而今却成了两难选择一-扶, 还是不扶

③网上关于“扶不扶”的投票调察显示,只有很少人选择“肯定会扶”,更多的人选择了不好说”。网上还有贴子说:“以前觉得自己- -定会扶,因为过不了良心这关;现在肯定不会扶,因为过不了责任这关。”究其原因,“彭宇案”层出不穷,“农夫与蛇”的故事不断上演,伤害了人们的善心

④人们感到困惑,好像站在了一个岔路口。-条路是助人为乐,但你可能因善举而被讹诈,面临被家属、官司、赔款纠缠。另一条路是回避风险,选择视而不见,绕路而行。可是,后者虽不想引火烧身,却又感到良心不安。小品《扶不扶》中,扶人者拿出手机拍照以自证清白的桥段,引发观众阵阵大笑,但这笑声中隐藏着多少悲哀呀!近日看到了一则新闻《“奔驰大叔”路遇倒地女子先拍照取证再扶人》,开奔驰的大叔说,做好事要懂得保护好自己。这不正是善良人的无奈之举吗?

⑤扶不扶摔倒的老人似乎是个道德问题。如果要人们毫不犹豫地扶起摔倒的老人,道德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全社会的医疗保障,消除摔倒老人讹诈的动机;更需要法制建设,给反咬一口的恶人以应有的惩罚,保护每一个行善的好心人。让公平的社会保障,惠及每一位公民;让正义的法治,为人们的良知保驾护航。我相信,毫不犹豫地仲出援手的人会越来越多!

问题

请从第①③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找出一-处病句, 并分别修改。(8分)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案例:阅读《边界望乡》教学后的说课片段和课文原文,完成题。

高二选修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欣赏台湾诗人洛夫的现代怀乡诗《边界望乡》。基于本诗大量化用古典意象和诗勺的艺术特点,我首先向学生解释“化用”的概念;然后,以诗中“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为例,示范讲解化用之妙;之后,我要求学生采用小组探究、集体斫讨的方法,按照“借用一- -变形-- -效果” 的步骤提示品味末诗句,体会“代用”带来的呒熟悉又新鲜的阅读感受,深入理解诗人复杂的乡愁滋味。

学生有一定的古代诗歌阅读基础,经过我的示范分析和学生的探究研讨,他们很快发现诗人还化用了杜鹃、白鹭、鸬坞、晴清明时节雨纷纷”“牧童遥指杏花村”等古典意象和诗句抒写乡愁。由于我对鉴赏步骤提示明硝,学生很清楚应该完成哪些任务。

在赏析“而这时/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时,一一个学生说: “時诗中水田白鹭’的意象,首先使我联想到塞山前白鸶飞’漠漠水田飞白鹭的美景及其自由祥和的意境。诗人用‘惊起” <又猛然折了回来’描述水田白鹭,打破了画面的宁静祥和,表达了诗入沸疹的情感。-是对自由往返故土的强烈渴望,二是与故乡咫尺天涯的无奈和苦痛。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发言高潮迭起。我适时点拨引导,带领学生从“化用”入理解诗歌语言的丰富意蕴,体味诗人乡愁滋味,为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丰富内涵这-教学难点莫定了基础。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看说着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问题:

(1)请简要说明教师在说课稿中引用学生发言的意图。(10分)

(2)请简要评析教师在本课中的学法指导。(10分)

查看答案
问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题。

课文原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向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漫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昔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

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形象、构思、意蕴、

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在阅读鉴賞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分)

查看答案
问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题。

课文原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向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漫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昔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

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形象、构思、意蕴、

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在阅读鉴賞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