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插图的使用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讲授《隆中对》时,为了让学生对当时群雄割据的时局有深入的理解,引入了下面的“三国鼎立形势图”。对于教师这样做的意图,下列说法不合适的是()。
- A.使枯燥的文言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
- B.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刘备面临的形势发展前景
- C.使学生深刻理解诸葛亮之对策属“天才预见”
- D.使文言文中的历史人物传记教学尊重历史背景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隆中对》主要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诸葛亮针对刘备的问题,为其分析天下时局。并确定了“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然后北定中原的战略方针,其是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据此可知B、C两项正确。《隆中对》作为一篇文言文,且论述内容为三国时期的政治时局,课文内容较为枯燥、抽象,教师引入“三国鼎立形式图”能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故A项正确。“三国鼎立形势图”中的局势不能被称为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是当时时局的前景,而当时并没有形成天下三分的局面,故D项说法错误,当选。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教学设计: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究与练习。
游览胜迹。避格高山,常常能引发文人墨客的贲思,从而催生许多优秀的作品。秦山为五岳之尊,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符号,登临赋诗者众多。阅读《登秦山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一些写泰山的诗文,探讨历代文人寄托在泰山上的情感,探究其背后包含的文化意义。
- 查看答案
课文原文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磋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季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搏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圈。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第三课中的一篇文章,同单元的选文还有《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赤壁赋》。
单元介绍:
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咏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相关要求:
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师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教学设计: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 查看答案
脚踏当下,相信未来
①无数的雨夜,无数的彷徨,当我再一遍遍地读起那首诗《未来》,我想我找到了答案,关于苦难的今天与迷茫的未来。我想今天是明天的基础,明天是今天的动力,我想脚踏当下,相信未来。
②诗人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你可见到那些年华,感到那段流年沧桑,钱学森回国,在中国手无寸铁、一穷二白之时,心怀“两弹—星”的伟大梦想。经过几十年契而不舍的研究,一声惊雷,响彻世界。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心忧中国人的温饱困境,经过几十年孜孜不倦的试验和攻艰,杂交水稻,横空出世。一次次的试验成就了伟大的梦想,他们心怀明日、奋进今日。
③诗人说:“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当是浩瀚不凡。”你可听到那些呐喊,想到那段光辉岁月。1919年的中国,激荡着救亡图存的旋律。在祖国最危难的时候,人们开展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在历史的舞台上交响融合。2019年的中国,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怀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抵砺前行。我们立足当下国情,只争朝夕地抓住改革的关键时期,推进各项建设工作,今天的中国,不断迎接新的挑战;明天的中国,必将实现伟大的梦想。
④对于每个国家、每个人而言,今天是当下努力攀峰之日,坚持不懈;明天则是位于巅峰之时,俯视群山,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心怀远方,追逐梦想。今日心怀希冀,明日便坚定前行。今天足够努力,明天便收获丰硕。
⑤人在世间,如一叶扁舟浮沉于沧海之中,今天是船桨,明天是灯塔,我们不应错失今日、亦不放弃明天。
请从第2、3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3段
1.找出一个病句,并分别修改。
2.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 查看答案
案例:阅读复习课《〈论语〉核心概念梳理》视频讲座片段,完成第16-1716、17题。
在孔子眼里,“仁”是一切德性的总说,其核心内涵简单明了,孔子对“仁”有一个经典的说法: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人,是孔子最核心的思想。之所以强调“爱人”,是因为“爱”是建设性的情感,而“恨”是破坏性的情感,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爱是必不可少的。根据“仁者爱人”的说法,我们会问两个问题:首先,是谁去爱呢?最切近的“爱人”的主体,就是我们自己,所以孔子说: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论语?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仁”的源头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爱人”就是要从“我”做起,切切实实地去“爱人”,这就是孔子思想平易近人之处。
其次,爱的对象是谁呢?墨家讲究“兼爱”,而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爱。要将“爱人”由—种情感上升为一个社会的普遍原则,就必须提供一个切近易行的出发点,孔子看来,“爱人”可以从爱父母、爱家庭开始。所以,儒家强调“立爱自亲始”也就是“孝悌”,儒家强调“孝”,正因为“孝”是爱的出发点,也就是“仁”的出发点: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为“仁”之本。相比于其他人,我们对父母的爱是先天的。从爱父母亲人开始,由亲人之爱,上升到爱熟悉的人,然后是爱不熟悉的人,爱陌生人,直至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为一家,最后形成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社会,也就是孔子心中的理想——大同社会。这就是有差等的爱、仁者君子的爱泽及百姓,小人的爱可能只到自己和亲人。
可见,爱亲,也就是“孝悌”,只是“仁”心的初门。仁道的大成,是要推亲而至疏,推己而及人,在孔子看来,只有“仁”的原则建立起来以后,才可以理顺人类社会的全部关系。
“仁者爱人”看似简单,却知易行难。例如︰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臂,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最大的爱莫过于对天下人的爱,这是“爱人”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这样的境界,可以称之为“圣”。而这样的圣人境界,也是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切身小事开始的。
正因如此,“仁”是—种极高的境界。“仁”是全德,只拥有部分美好的品质,是不能称之为“仁”的,孔子自己也说:著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
在孔子看来,“仁”是全德,需诸德兼备、才能称之为“仁”。因此,要成为“仁人”,并达到“仁”的境界就必须“学”,下面我们将梳理孔子关于“学”的言论。
请评析教师在复习中梳
1.理《论语》核心概念“仁”的教学意图。
2.请评析教师录制在线视频讲座帮助学生复习《论语》的利与弊。
- 查看答案
阅读《荷花淀》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师:“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体现出水生嫂怎样的心理?如果这样说:“你走我不拦你,好好干吧,家里有我呢!”会不会更好?
生:不好,不符合水生嫂的性格。原文真实地反映了她内心的矛盾。
师:是的,水生一走,家里所有的担子都得压在水生嫂的肩上,没有顾虑是不可能的。有人说,当年印刷厂将句中的句号印成了逗号。孙犁知道后说:“这是原则性的错误!”孙犁为什么这么说?谁能读一读,对比问号和逗号的不同。(学生朗读)
师:读得很流畅。但没有把二者的区别读出来。我来给大家表演朗读一下。
(配合不同神态和肢体动作表演)
师:由此可见,用逗号强调“家里怎么办”,突出依赖性;用句号更能反映出支持、理解丈夫的明确态度,突出不阻拦。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比较标点符号意在重点关注语句自身的矛盾冲突
- B.揣摩人物心理和神态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 C.变动文本标点符号都会对文意造成“原则性的错误”
- D.朗读和表演有助于学生感受真实的日常生活场景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