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年版)》规定: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材料二:

课文摘录:

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从此,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真题,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考试真题

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面对列强侵略中国的现实.他从儒家经典里找不到解脱办法。后来,他通过阅读一些外国书了解到,俄国和日本都靠变法迅速强盛起耒,感到发现了医治中国的灵丹妙药,开始宣传变法维新的道理。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二他小时侯有“神童”的美称。梁启超听康有为讲俄国和日本如何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觉得很新鲜:于是,他诚恳地拜康有为做老师。

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不久,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随后,他们又耙<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要求: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采取情景导入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公车上书》漫画图片,向学生提问:图片中的人们都在做什么学生回答:联名上书。教师继续提问: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举人一起联名上书呢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和相关提问引出公车上书,顺势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图片,生动地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马关条约》的相关内容,提出问题:为什么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要求清政府拒签《马关条约》

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知识予以回答后,教师从条约的危害性和举人们的爱国情感方面进行总结:《马关条约》的签订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众多的举人群情激愤,联名上书,要求拒绝同日本议和,并请求清政府变法图强。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旧知,并在旧知与新知之间建立联系,加深学生对公车上书起因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二)发起人

教师展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人物图片,展示梁启超的观点“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并提问:发起公车上书的人是谁学生回答康有为、梁启超二人后,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会由康、梁二人发起公车上书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辅读资料,学生结合辅读资料可以总结得出:康有为和梁启超都认为只有仿效俄日两国进行变法.才能使中国强大起来,于是积极宣传变法维新的思想。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同时为学习公车上书的影响作铺垫。

(三)影响

1.教师提出问题:公车上书的结果是什么学生回答:上书失败,对清政府触动不大。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上书失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了宣传变法又组织了哪些活动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视频资料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创办了《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组织了强学会,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促使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可以锻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总结和概括能力。

3.教师播放公车上书的视频片段。要求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思考:公车上书以及之后康、梁二人的活动对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自主发言,教师总结:公车上书以及康、梁二人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大大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于本课难点的理解。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采用问答法,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2.作业:教师要求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变法故事,为其制作人物资料卡片。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有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开放式的作业设置,有利于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延伸到课下.在实践中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论述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小学德育的意义。

查看答案
问答题

一名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教学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