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阅读《雷雨》教学片段,完成下题。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研读周朴园与鲁侍萍间的矛盾冲突。请同学们细读文本。
思考:现在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 (设时六分钟,生边读边勾画)
生:我认为周朴园爱鲁侍萍。因为他记住了鲁侍萍4月18的生日。把她当作正式嫁给周家的人看待,一直使用鲁侍萍用过的家具,保留着鲁侍萍生孩子后怕风、连夏天也关窗的习惯。
师:还有谁支持该同学的观点
生:周朴园保存并穿绣有“梅花”和“萍”的旧衬衣,梅待萍跳河后,周朴园看见了河边的衣服,还想给她修一修坟墓。
生:周朴园给大儿子取名周萍,也是出于怀念的缘故。
师:你读得很仔细。有反对意见吗
生:我认为周朴园并不是真爱鲁侍萍。当周朴园知道眼前的就是当年的梅侍萍时,“(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出现极其恐慌和恼怒。并以为鲁侍萍来讹诈自己。
师:欣赏戏剧作品。深入品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是至关重要的。这位同学不仅揣摩了人物的语言,而且体会了人物的心理,甚至读出了语言的“潜台词”。
生:周朴园给鲁侍萍支票,我认为是为了堵鲁侍萍的口,以防真相暴露,毁坏他的名誉和家庭,对周朴园而言,鲁侍萍无疑于身边的定时炸弹。
师:最终的结局也证明周朴园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亦可见其深谋远虑。
生:不,是老奸巨猾。(生大笑)
师:那么.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感到底该如何定位呢
生:我认为,周朴园以前曾喜欢过鲁侍萍,但随着双方地位及经历的改变,已经不喜欢了。
生:应该说,周朴园喜欢的是年轻时聪慧温顺、小鸟依人般的梅侍萍,而不是现在人老珠黄又倔强的鲁妈。
师:(笑)你很机智,将梅侍萍与鲁妈相对立,效果确实大相径庭。
生:我认为,周朴园喜欢的是以前“死”了的、可弥补自身空虚的梅侍萍,而非现在“活”着给自己的社会地位造成威胁的鲁侍萍。
师: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当年梅侍萍不被周家赶走,周鲁两人的爱情将如何发展
生:最终会以悲剧收场。因为他们的爱情并非建立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况且封建等级制度也绝不会允许周家少爷娶使女为妻。
生:从《氓》《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作品中完全可以推测出他们的情感悲剧。
生:“色衰而爱弛”,这是男权社会中广大妇女的共同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师:是的,现在的周董事长也一直标榜自己的治理下的“理想家庭”,从他管教繁漪、教育子女亦可见他的独断专行。
师:那么周朴园的性格特征该如何定位呢
生:假装喜欢却厌恶,这是一种叶公好龙式的虚伪。
生:大年三十把鲁侍萍和奄奄一息的病儿赶出了家门,可见他的冷酷。
生: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惜对昔日恋人绝情。足见他的自私。
师:可见,周大董事长的个性可概括为:虚伪、冷酷、自私。(板书)
问题:
以上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雷雨》一课时的教学实录(节选),这段教学实录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哪里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评析:
本教学设计以“现在周朴园到底还爱不爱鲁侍萍 ”来设置矛盾,直入主题,体现了“长文短教,浅文深教”的教学机智和“优秀教师把复杂内容简单化,平庸教师把简单内容复杂化”的教学取舍艺术;同时一问激起千层浪,充分体现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教学理念,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阅读、广泛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的潜能在富于挑战与激励的教学情景中不断释放.在交流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自信,并且形成一种阅读的期待、对话的期待。同时,在教师“导”的引领及画龙点睛的点拨下,学生闪烁着个性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聚汇、交流、碰撞。进而激发了情趣盎然的“生成”,使生本、生生、师生的多重对话,成了课堂教学最美的风景,戏剧教学的重点“品味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个性”在理性的探究交流中,也就呼之欲出了。
(2)如何设置课堂提问:
①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要有高度和深度;
②教者要熟悉文章的思路和布局,对教材的重难点、关键处及知识训练项目更要了然于心,成竹在胸;
③备课时多想想:哪些问题该问 怎样问 要问出什么来 这样,提出的问题才会“精”而不繁,“深”而可及,教学目标才会明晰化.教学环节才更简洁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以下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请结合教材中“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的相关内容,设计一个教学方案。
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公平的含义较广泛,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各个领域。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根本的区别。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形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 查看答案
材料:在外出旅游时,我们既会看到文人墨客的题字、题诗,又会看到游人“到此一游”式的涂鸦。
教师提问:比较图1和图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文人墨客的题字、题诗与游人“到此一游”式涂鸦的区别。
学生一:前者是一种文化创作,具有文化内涵,能保存和传播书法、诗词等中华传统文化。前者与景观融为一体,能给人以关感,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
学生二:后者“到此一游”的涂鸦虽然字写得没那么漂亮,但这是游客的自由,况且也不伤害其他人,所以也无伤大雅。
教师:学生一的回答非常好,学生二的回答完全错误,各位同学千万不要向他学习。
问题:请运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评价建议的相关知识,分析该教师对两位学生的评价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 查看答案
传统教学具有注重预设,忽视课堂生成的倾向。新课程教学主张在预设的前提下,关注生成,引导生成,强调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然而,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仍有不少教师,或忽视生成,或回避生成,或压制生成,从而把生成扼杀在了萌芽状态,或是让生成“花自飘零水自流”。众所周知,建构主义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课堂生成也要坚持建构主义的指导,对生成的引导、利用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对生成的建构过程。一教师教学《政治生活》中的“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课前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就教材涉及的反腐败问题,师生共同列举了一些干部收受贿赂的事例。突然,一位学生在下面嘀咕:“当干部没有好下场!”教室里一下热闹起来:某机关一位干部违法了,某镇一个镇长被判刑了,某学校一位校长被撤职了……教师原来设计的教学思路立刻土崩瓦解,课堂陷入了混乱。而此时教师却无奈地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嘛,毕竟还有很多好干部”。
请根据建构主义知识,分析这位教师的不当之处。
- 查看答案
某老师想激发学生对高中政治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依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的相关理论,请给该老师提几条建议。
- 查看答案
材料:
中学生楚某自从结交了几个游手好闲的社会青年后,逐渐变得不思进取,经常逃学旷课,
迷恋网络游戏,经学校多次教育仍不思悔改,受到了学校的纪律处分。毕业后,他进一步发展到敲诈勒索一些中学生,甚至盗窃财物、参与赌博,最终被人民法院判刑。
问题:(1)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楚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
(2)谈谈这一案例对教师的启示。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