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为了帮助大班幼儿了解春天的季节特征,同时在其中渗透数学教育,专门制作了一套“春天”的拼图(如图1)。 拼图底板是若干道10以内的计算题,每一小块图形的正面是春天景色的一部分。背面是计算题的得数(如图2),教师希望幼儿根据计算题与得数的匹配找到拼图的相应位置。然而,材料投放后,教师发现许多幼儿不用做计算题就能轻松完成拼图,也未对图片中的季节特征产生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1)请从幼儿获得科学经验的角度,分析这一拼图材料的投放对达成教学目标是否适宜?为什么?
(2)该材料在设计上存在什么问题?请提出改进建议。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材料中教师投放的拼图材料不适宜,原因如下: 首先,大班幼儿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因此,让幼儿进行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时,需要为幼儿提供可以进行操作的游戏材料,借助对具体实物的操作来感受数学的运算,而不能只是抽象的加减运算,这一学习方式不适合幼儿。
其次,拼图的设置太简单,低于大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许多幼儿可以利用拼图的形状本身快速进行拼图,因此,许多幼儿可以轻松完成,也未对图片中的季节特征产生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2)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①不具有操作性。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能让幼儿去操作、去探索的材料才能激起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
②不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适宜的材料是指那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有利于幼儿主动游戏的材料。
题目中给出的材料显然低于幼儿的发展水平,不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无法促进幼儿的进一步发展。
③不具有整体性。幼儿的生活中有大量的事物来体现春天,而材料中教师所呈现的材料只是关于“春天的景致”,这表明围绕着课程主题给幼儿呈现的材料是局限的、不完整的。
④材料之间的衔接不足。教师通过投放一种材料使幼儿既能了解到春天的季节特征,同时还能渗透数学教育,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的要求。但春天的拼图中一部分是春天景色,一部分是计算题,两者之间并没有直观联系,只是形式上的整合而已。
改进建议:
①鉴于大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适合幼儿探索、操作的材料。
②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发展水平,材料的难度要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能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③在投放材料时,教师需要考虑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兴趣出发,为幼儿提供完整的材料。
④提供材料时,需要兼顾不同类型的活动,需要考虑活动之间的衔接与配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有“泥土诗人”之称的诗人是()。
-
- A.臧克家
- B.田间
- C.艾青
- D.许地山
- 查看答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的关系。
-
- A.预设与生成
- B.抽象与具体
- C.数学与实际生活
- D.过程与结果
- 查看答案
明朝初年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是()。
-
- A.增设军机处
- B.采用三省六部制
- C.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 D.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 查看答案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 A.郡县制
- B.察举制
- C.科举制
- D.行省制
- 查看答案
1931年,一位给人们带来光明的科学家重病的消息牵动着世界人民的心,几十名记者为他守夜。每隔一个小时就对外发布一次消息:“灯”还亮着。这位科学家是( )。
-
- A.瓦特
- B.法拉第
- C.爱迪生
- D.爱因斯坦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