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题。
其乐融融
①古有桃花源中的“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醉翁亭中的“四时之景不同,而乐趣无穷也”……一幅幅自然和谐的画面,其乐融融。
②今有家中亲朋团聚的温馨和睦,陌生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其乐融融,无所不在,耐人寻味。
③儿时,秋风箫瑟之际便是我家老屋门前的红花羊蹄甲盛开的时候。此时,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渐渐地绽放,迎着秋风不停地招展。凋落的花瓣铺在地上,形成一张红艳艳的毯,树上不时地会有鸟儿跃上枝头。
④我和父亲就在这“红毯”上,坐着木椅,伴着秋风学写字。风中不时也会隐隐约约带有一丝花香.而我那白嫩嫩的小手在纸上颤颤巍巍地写着横竖撇纳。父亲坐在我的身旁,不时地指引我.教导我。一阵微风吹过,树上的花纷纷凋落。花瓣在我和父亲的头上飞旋,偶尔一朵落在纸上.仿佛是在上面盖了一个印章。突然,“啪”的一声,一朵红花落在我衣服的帽子里。父亲把花拾起对我说:“瞧,大树奖励给你一朵红花!”我接过大树“奖”给我的花,忍俊不禁地笑了,父亲也笑了。
⑤红花满树,伴着瑟瑟的秋风落英缤纷,构成了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
⑥山川的雄伟之关,江河的涓涓细流,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美,无处不在;乐,无处不在。
问题:
请指出该作文的两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查看材料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结构完整。开篇点题,运用名言名篇点名要旨,以其乐融融自然的和谐之美、家庭和睦、亲情的绽放为乐;中间内容详得当,以小见大,通过在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下与父亲对话.于小小的片段中写出其乐融融的画面,紧扣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亲情之乐的主题;结尾与开篇呼应,有山川、江河、人与人之问的其乐融融,点题。
(2)语言优美,全篇引经据典,有醉翁亭有桃花源,却无华丽渲染。而是于朴实中尽现优美的意境,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凋零飘落的花瓣,处处是和谐之景,淡淡语言中耐人寻味。
多处运用修辞方法,把花瓣比喻盖章,引出父亲幽默的语言.在自然美丽的环境中体会深深的情爱,呈现出一幅幅其乐融融的自然与人的和谐之美。结尾排比句语言高度概括,点明主旨。优美的语言中,创造出其乐融融的意境。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下列小题。
纪昀《河中石兽》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思考探究
一、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二、对于课文,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下面这则资料也许会引发你新的思考,请与同学交流。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资料见《唐铁牛与蒲津桥》,《山西文史资料》1999年Z1期)
积累拓展
三、背诵这篇课文。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②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③尔辈不能究物理。
④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单元介绍
本单元重点学习浏览。浏览时,可以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另外,还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
预习提示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阅读课文,看看作者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参考注释,留意某些词古今不同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1.翻译原文中画线的句子。(20分)
2.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3.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5分)
-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学生习作,回答下列小题。
案例:
阅读。真好
①有人喜欢唱歌,有人喜欢网游,有人喜欢吃吃喝喝,而我喜欢阅读。
②我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坐在书房里静静地看书,看天南海北的故事,和书中人物尽情交流。
③阅读,它有一种吸引力,让我放松,让我快乐,让我坚强。
④阅读,让我在恢心的时候重获信心。记得初一那年,竞选班干部,自幼做贯了班长的我没选上,心中有丝丝失落。再加上一些同学话语的催化,好强的我军训第二天回家便泪流满面。恰是那时,我在书中读到了贝多芬双耳失聪依然坚强,读到了爱迪生失败多次还坚持做实验的故事。那些故事如重锤,反复地敲打着我的心房。是的,面对生活的风雨,不要害怕,要有信心。当班长需要过硬的成绩,现在没选上,证明实力不够,有本事就拿成绩去争回来呀,相信拼搏之后总会见到阳光。于是,不服输的我在连考五次第一之后,终于凭实力赢得了班长职位。
⑤阅读,让我在愤怒的时候变得理性。初二上学期,我和一个好友发生了口角。当时,我气鼓鼓地回到教室,埋怨朋友的小气和口不择言。正生气时,一个从书上看来的故事在头脑中浮现:春秋时,齐国有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管仲与鲍叔牙。尽管管仲做了什么,鲍叔牙总是理解他。这个故事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平静,让我思考:小气、恶毒,这是我朋友的特点吗?当然不是,我被罚扫地时,她帮我扫了一周,我的钱丢了时,她陪我吃了一个星期的素,艰苦却极开心。我的朋友对我这样好,我却因为一点小矛盾就认为她是个恶毒的人。于是,我和朋友重归于好。
⑥阅读,让我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初三上学期,学习极为紧张,一连几次考试,我都考得十分不如意,升学的压力、父母的指责、老师的期望、自己的失落,种种压力一层又一层地压在我身上,我快透不过气来了。但我硬是挺了过来,为什么?因为阅读。每每遭遇学习土的困难,我便会一头扎进书房,读名人传记,从中获得力量。拿破仑、乔丹、奥巴马、贝克汉姆,这些名人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总是能在我最失落的时候,抚平我的忧伤,让我振作精神,再次奋斗,直至成功。
⑦有人说,看闲书是玩物丧志。而我,要感谢阅读,是阅读给我带来正能量。让我在痛苦时变得坚强,让我在孤独时获得温暖,让我在迷茫中发现希望。阅读,你会是我一生中永不离弃的依靠。
⑧阅读,真好!
问题:
1.请从第④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⑤段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8分)
2.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12分)
- 查看答案
阅读某教师“从《社戏》到《故乡》看鲁迅”教学设计,回答下列小题。
案例: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故乡》中的人物形象,知道了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本节课我们也借鉴这种手法,探究文章的主旨。
【比较阅读】
少年闰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回顾这段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读着这段优美的文字,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个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小英雄形象。说到少年,《社戏》中也描写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年,请大家比较《社戏》中的少年和《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找出他们的相似点。
年龄:和“我”年龄相仿,十一二岁。
生活环境:离海边不远的偏僻的农村。
生活状况:无忧无虑。
和“我”的关系:和“我”以哥弟相称,与“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性格特征:活泼、勇敢、热情、纯真……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他们非常相似,我们可以把少年闰土看成《社戏》中那群少年中的一个。他们都是“我”在故乡亲密无间的小伙伴,是充满阳光的、美好的少年。
【讨论续写】
当年的小英雄闫土长大后,却变成了一个迟钝麻木的“木偶人”。二十年后,《社戏》中这群孩子在故乡见到“我”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讨论:二十年后,长大了的《社戏》中的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续写:想象二十年后“我”在故乡遇到其中一个孩子的情景,进行续写。
续写要求:①结合人物特点和时代背景;②写出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的变化及“我”的
感受;③l50字左右。
【展示交流】
展示并说出自己续写的理由,其他同学补充评价,老师点评。
问题:
(1)评析“比较阅读”环节的作用。(10分)
(2)评析“讨论续写”环节的目的。(10分)
- 查看答案
阅读汉字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你的“初”字怎么总写错呢?
生1:我搞不清楚偏旁是一个点还是两个点。即使每次同学都帮我纠正,我也还是记不住。
师:两点是衣补旁。做衣服的初步工作是用刀把布裁开,缝成裙子、裤子。
生1:这样说我就明白了,那一点的偏旁是怎么回事呢?
师:一点的偏旁是示补旁。古人到神社祭祀,你想想“神社”怎么写。
生1:老师,“祭祀”的“祭”不是示补旁。
生2:你不仔细看看,“祭”下面不就是个“示”?(大家笑)
师:向“神”行“礼”,去“祈祷”“祝福”,求“福”避“祸”……
生1:看来示补旁的字都跟祭祀有关,学校旁边的文天祥祠的“祠”也是示补旁。
师:你说得太对了。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 A.教师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汉字的具体写法
- B.教师不必用上课时间讲解学生认识的汉字
- C.教师按照汉字教学的规律进行了汉字教学
- D.教师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偏旁进行了区别
- 查看答案
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借明月思乡怀人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
-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