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题。

《信条》原文:

下边是我的信条:

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在幼儿园就学过。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倒是出自主日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堆中。下边就是我学到的东西。

有东西大家分享。

公平游戏。

不打人。

交还你捡到的东西。

收拾好你自己的一摊子。

不要拿不属于你的东西。

惹了别人你就说声对不起。

吃东西之前要洗手。

便后冲洗。

热甜饼和冷牛奶对你有好处。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逗逗乐,画画画儿,唱唱歌儿,跳跳舞,玩玩游戏,外加每天干点活。

每天睡个午觉。

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

要承认奇迹。别忘了聚苯乙烯培养皿里的那粒小不点的种子:它的根往下生,茎叶往上长,没有人真正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为什么,而我们大家也都差不多是这么回事。

在那杯皿里的金鱼、老鼠、小白鼠甚或那粒种子,它们都会死去。我们也会。

再就是记住迪克们和琼们的识字课本.以及你从那上面学到的头一个字——地.是最重要的一个字——一个大大的“看”。

你需要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在上边那些条条里。金规矩,爱,和起码的卫生。生态学,政治学,平等观念以及健康的人生状态。

拿上边的任何一条,推衍到老练、通达的成年期中,实践于你的家庭生活,或者你的工作或者你的社区,或者你的生活圈子,都行。它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

想想这样一个世界,它将许愿给我们大家——整个的世界——每天下午三点钟都有小甜饼和牛奶,然后盖上我们的毯子睡一觉;或者,要是所有的政府都奉行这么个基本政策,交还它们捡到的东西和收拾好它们自己的一摊子。

这仍然是个忠告,不论你们年纪多大——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三单元第四课《短文三篇》,同课另外两篇短文为《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同单元的选文还有《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

单元说明

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演示PF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查看材料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理解文中所列举信条的广泛、深刻的内涵,探索其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要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依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还有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中国海上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高中语文教材必修课(1)第三单元“往事悠悠”,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呐喊)自序》《项脊轩志》《葡萄的精灵》。

单元说明

往事是心灵的一份记录,记录着我们成长的心路历程。当人们回首往事时,感受到的也许不再是当初的心境:曾经漫不经心的日常琐事会引起你深深的感动,曾经刻骨铭心的苦难已升华成坚忍的信念和执着的情怀,曾经的沧桑会让你生出万千感慨,曾经的幸福像一壶陈酿透出更加醉人的醇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为本课确定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2、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3、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这首诗朗朗上口。音乐感很强。试从音韵、节奏、句式和用词等方面体会这首诗的音乐美,说说它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
问答题

刚柔并济。方能创造和谐

①在现代汉语中,“坚硬”和“柔软”是一组相互对立的反义词。可我认为,对和谐发展的事物来说,坚硬与柔软相互依存,离开了一方,另一方便无法独立存在,坚硬和柔软是辩证统一的。

②对于个人而言,坚硬源于内心的柔软。伟大的革命家白莽先生不忍看到身边的人受迫害,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于是用写作与黑暗抗争。而他也因为坚持革命三次入狱,甚至遭受杀害的结果。正是内心的柔软促使了他的坚持.也正因为他宁死不屈的意志才使他得以被世人铭记。

③对于社会而言,柔软依附于坚硬。几年前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杀夫案。按照法律,杀人犯一般会被判为死刑或无期徒刑。然而人们了解到妻子被丈夫虐待二十余年,丈夫的各种残忍手段实在令人发指,这一次她之所以失手杀死丈夫,也是因为丈夫扼住她的喉咙几乎使她窒息。这样的事实唤起了大家内心的柔软.整个村庄、乃至整个乡镇的老百姓都为她求情。最终,这个可怜的女子被判25年监禁,一个社会的坚硬要以柔软为前提,这个社会才能稳定,才不会成为一个冰冷僵死的社会。

④对于国家而言,坚硬与柔软要以国家发展,进步为目的各司其职,各自作用。中国对于日本曾经入侵中国领土的事件一直报以强硬的态度,对于日本不愿承认的行为强烈不满。然而,去年日本福岛核泻漏时,中国仍及时出资出力,捐助资金给日本,派遣专家帮助解决问题,这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柔软的体现吗

⑤反之,请试想当我们否认其一方,而片面夸大另一方会怎么样呢若我们过度夸大坚硬,那么人会变得冰冷,这个社会变得冷漠;若我们片面夸大柔软,人会被情绪控制,整个社会将变得毫无秩序可言。所以我认为坚硬与柔软应该相符相成,互相牵制。

⑥哲学论述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的结果。矛盾是创造和谐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⑦所以我认为,看似处于对立层面的“坚硬”与“柔软”,实则为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刚柔并济”才能更好地造就一个健全的个体,整个社会才得以安康,整个国家才得以发展,整个世界才得以进步。

问题:

1、请从第④⑤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②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

2、请指出该作文在论证方面的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问答题

阅读《我与地坛》同课异构教学导人的案例,完成下列题。

《我与地坛》是某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另外两篇课文是《金岳霖先生》和《胡同文化》。三位青年教师针对《我与地坛》一文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时间为1课时,学生来自教师自己执教的班级。备课时确定这一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探究发现《我与地坛》这一类散文的抒情特点”。三位教师设计的导入环节如下:

教师A

(1)从莫言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题切入,让学生说说心目中最喜欢的中国作家。

(2)教师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家是史铁生,陈述自己喜欢史铁生的理由,如史铁生对生命

的思考让很多读者更好地理解了生命的本质。

(3)请学生默读课文,获得初步的感受。

教师B

(1)检查预习作业:学生分享各自阅读《我与地坛》之后的感受;交流预习时的困惑,引导学生解决其中比较简单的问题。

(2)师生合作归纳下一阶段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有关作者情感抒发特点的问题。

教师C

(1)教师模仿残障人士的动作,请学生描述残障人生活的不便、遭受的歧视等,引导学生体会残障人的心理。

(2)要求学生带着对作者的了解开始阅读《我与地坛》。

问题:

(1)从学习活动与学习目标关系的角度,简要评析A、B两位教师的导入。

(2)从导人环节作用的角度,评析教师C的做法。

查看答案
单选题

阅读《赤壁之战》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大战结束,周瑜会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大战失败的教训,他又会向部下怎样总结

生: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

(学生议论纷纷)

师:你说得对!曹操不会开总结会。但他回去之后会不会自己反省一下我们就说说他反省

的内容,好不好

(生开始踊跃发言)

对上述教学实录(节选)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学生对学习情境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发挥了主体作用
  • B.教师化解了“无法预约的尴尬”,成功转化课堂氛围
  • C.遇到学生“唱反调”.教师巧妙回避以保证课堂效率
  • D.教师的教学机智源于尊重学生和及时反思教学的问题
查看答案
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在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积极因素中,教师的个性极为重要。学无个性,常常是因为教无个性。由于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性特点,语文教师更容易成为最具个性的教师群体,然而,也最容易成为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甚至是“误尽苍生”的历史罪人。尽管许多老师在上课中表现得极具“个性风采”:“演讲型”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表演式”教师在课堂里魅力十足,“演示型”教师多媒体技术娴熟。但是,若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个根本,以牺牲学生个性发展为代价来成全教师的个性展示,就本末倒置了。对教师来说,善于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比自身才艺出众更重要。

对上述观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强调了发展学生个性是语文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目标
  • B.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师都具有教学个性
  • C.阐述了语文教师的个性展示常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 D.指出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主要体现在创设教学情境上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