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题。

范晔《张衡传》原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成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第三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廉颇蔺相如列传》

《苏武传》《李贺小传》。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人物传记,所选作品有《史记》《汉书》等正史中的人物传记,也有正史之外的人物小传。这些传记中的主人公,或以政绩、品德名垂青史,或以奇才异行惊世骇俗,都令后人景仰和追慕。

学习这些作品,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体会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感情倾向;要注意这些传记作品多样的叙事写人手法,体味文章的格调与韵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树立常见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级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查看材料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导入新课

由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相关情况导入。地动仪比西方早1 700多年,是测量地震的仪器。张衡开创地震学之先河。1956年10月,郭沫若说:“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多媒体演示)

(2)作者与作品简介(可先让学生介绍,后教师补充)

范哗,南朝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字蔚宗,顺阳人。少勤奋好学,善写文章,精通音律。做过宣城太守。《后汉书》,是以《东观汉记》为基础编写而成的历史名著,“前四史”之一。

(3)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①(听录音朗读)注意注音、断句等。

②学生集体朗读。

③提示读音。

属文(zhu)璇机(xuan)算罔论(suanwang1un)蟾蜍(chanchu)

④疏通字句。

要求:依据下文注解,学生同伴互译,教师给予提示。

(4)整体感知课文

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谦虚谨慎)

“从容淡静……举孝谦不行”(淡泊名利)

善机巧,作浑天仪、地动仪。

善术学,著《灵宪》《算罔论》。

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

②除此之外,你对他还有哪些了解

有《归田赋》《四愁诗》等。地动仪比西方要早1700多年。

③全文共6段,介绍了张衡的哪些事迹

文学成就(第1段)

科技成就(第2、3、4段)

治国才能(第5、6段)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④明确:

第一部分(1)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学的成就。

第二部分(2~3)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

第三部分(5~6)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成就。

(5)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①张衡为什么有如此高的文学才华 (重点看第一段)

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谦逊持重,鄙视名利。

执著专一,治学严谨。

②引导学生自读第4段。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翻译。

a.集体朗读。

b.作者是如何介绍候风地动仪的

明确:依据事物内在联系,简明而具体地介绍候风地动仪的制造和使用:制造时间和仪器名称、材料、尺寸、形状、装饰、机件、内部构造、功能和作用、精确程度和效果、实践证明灵敏度和准确性,交代仪器的正式使用。

c.张衡为什么要造地动仪

明确:不计名利.为民造福。

③引导学生学习5、6段。

(6)知识提升——归纳字词

(分析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

(7)课堂小结

这篇传记仅以七百余字就概及张衡六十二年中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等方面的成就,写出一个真实的人,伟大的人。

(8)布置作业()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原文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真题,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点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

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成”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

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课《短新闻两篇》,另一篇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同单元另外两篇课文为《包身工》和《飞向太空的航程》。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新闻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资讯。

学习新闻作品,要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2、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3、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场实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爱在屋檐下

①母爱深。虽然刚出生我们那根连接母体的脐带就被剪断,可是,与母亲的血缘关系却终生难以割断。当我们呱呱堕地时,便占据了母亲的心;当我们咿呀学语时,第一句便是“妈妈”。

在我们的身边,永远有母亲的伴随。母爱像身边的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到,却充满世界;它又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虽然悄无声息,却滋润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母爱是最无私、最温暖的太阳,奉献着光和热;母爱是肥沃的土壤,为儿女茁壮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母爱是无垠的宇宙.任儿女自由遨翔。

②母爱深,深的无法比拟。

③父爱沉。父亲在我心中永远是那么严肃,那么不易接近。小时候,父母亲总爱站在我的左右两旁张开手臂,每次我都习惯性地向右边的母亲跑去,而忽略了站在左边的父亲。然而,如果没有父亲.怎会有我和母亲幸福快乐的生活那粗大的手是家庭的支柱,那宽阔的肩是子女的靠山。他辛勤劳作,总是无怨无悔;教导子女,总是赏罚分明。

④父爱如江流,澎湃奔涌;父爱如草原,辽阔无边;父爱如酒,需细细品尝;父爱如诗,需认真品读感悟。

⑤父爱沉,沉得无法称量。

⑥师爱暖。如果说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那老师便是我们的第二任父母。老师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教给我们文化知识和技能,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们成功的时候,老师和我们分享幸福和痛苦;我们失败的时候,老师鼓起我们前进的风帆;我们犯错误的时候,老师耐心细致地拔正我们的航向:我们因取得一点成绩而骄傲的时候,老师的谆谆教导是我们的清醒剂。老师既是我们的良师,也是我们最真挚的朋友!

⑦师爱如阳光,照在我们的心灵上。它的温暖不亚于母爱的深,父爱的沉。

⑧友爱浓。当我们从父母的羽翼下走出来时,我们开始寻找朋友。朋友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上朋友伴我们同行,友爱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

当我们难过时,朋友是肩膀,可以依靠着哭泣,友爱就像熨斗烫平我们心中的苦恼;当我们绝望时,朋友是一双手,把我们从绝望中拉出来,友爱就像火把重新点燃我们心中的希望;当我们快乐时,朋友是巨浪,可以把我们的快乐推向更高处,友爱就像乐曲增添我们前进的动力。

⑨友爱浓,浓似咖啡,香气醉人。

⑩我们生活在爱的屋檐下。

问题:

1、请从第①⑥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

2、请指出该作文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问答题

阅读《胡同文化》教学实录的片段,完成下列题。

师:刚才这几个段落,读完后有什么感受

生:口语化,有点随意。

生:总觉得不太像文章,好像在拉家常。

师:说得好!这正是汪老的追求,他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因此他的文章富有生活气息,京味十足。

刘锡庆先生说(PPT):“(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重读)。”

师:看来读汪老的文章得怎样

生(齐):品!

师:请大家选出最喜欢的段落品一品。

生:我最喜欢这几句:“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师:梁实秋先生说“窝头是贫穷的象征”.北京人真的就爱吃窝头

生:不是,下面又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滴香油、虾米皮熬白菜,说明有更好的。

师:这生动地说明了北京人易于满足的特点。大家想想,这几样东西能不能颠倒顺序比如改成“有大腌萝卜,就知足了。虾米皮熬白菜.就不错……”

生:不行。前面“窝头”是主食,后面是副食。副食之间也不能颠倒,一种副食代表一种生活档次和质量。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评价语言的变化:“就知足了”“就不错”“那还有什么说的”“可以待姑奶奶”“嘿”。

师:我还有一个更简洁的——“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生大笑)

生:不好。这样少了京味,缺乏生活气息,而且评价太单一,远没有原来的丰富、有情趣。

师:是啊!这些评语看上去是平常话.但句句匠心独运!大家觉得哪个评语最有味道

生:老师,我最喜欢“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觉得这个“嘿”特有味。

师:那能不能将评价语都改为“嘿!”如:“有窝头,嘿!大腌萝卜,嘿!小酱萝卜,嘿!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嘿!虾米皮熬白菜,嘿!”

(生大笑)

生:不能,这样没变化,太单调、太随意,而且这个“嘿”有着丰富的含义。

师:哦怎么讲

生:“嘿”言外之意是“简直啦”!(生笑)

师:那为什么不干脆换成“简直啦”试试看。(生读,其他学生摇头)

生:没那么丰富、生动。这是北京人物质要求的极致境界,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师:你觉得原句该怎么读.尤其是这个“嘿”

(生读“嘿”时,有些急促,匆匆收尾)

师:大家听听,这个“嘿”他读得那么急促有力,一听就知道,他是“愣头青”“吃饱了撑的”那种“满足”。(生大笑)还有别的读法吗

(生读到“嘿”时语气上扬,且拉长声。学生鼓掌)

师:为什么这样处理

生:我想读出骄傲和自豪,读出老北京人的“自恋”来。(生笑)

师:老师也尝试下。(师读,读到“嘿”时语调向下,拉长声,读出了“高兴”。学生鼓掌)

师:大家能听出老师的理解吗

生:您读出的是北京人的满足感,吃饱了偷着乐,好像在说“就我吃到了,别人边儿待着去!”(生笑)

问题:

(1)请评析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

(2)请说明教师引用刘锡庆评价的意图。

查看答案
单选题

阅读某教师《语文选修课程如何实现“选择性”》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突出“选择性”。在我国的现实情境中,实现“选择性”的突破口是课程要素,而不仅仅是课程设置。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效果有限,它需要学生具有自主选择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目标、内容、过程、方式、成果的呈现、评价等课程要素中学会选择。从实际状况来看,这些课程要素不能平均用力,“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是急需突破的要素。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之间必须建立起良性的循环关系。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完善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选择性”是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共同的核心特征
  • B.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不是实现选修课程“选择性”的有效途径
  • C.高中语文选修课程“选择性”的实现需要兼顾所有课程要素
  • D.鼓励学生采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查看答案
单选题

阅读某教师教学叙事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由于班级学生阅读量少,写作水平也不高,尤其是对写作缺乏兴趣,所以我选择了电影作为切入点。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包含文学、美术、摄影等多个领域,学生能从中找到兴趣点,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我将专题确定为“科幻电影欣赏及评论写作”,期待达成两个目标:第一,借助网络阅读资料,学习欣赏电影的基本方法,在阅读与观影中聚焦欣赏点;第二,针对某一部或几部电影,选择某一个方面写出影评。可以写观影的主观感受,也可以评论电影的优劣。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选择专题内容的依据是学生的学习兴趣
  • B.整体教学设计体现出“跨媒介学习”的特色
  • C.专题设置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电影欣赏水平
  • D.学习目标中渗透着“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