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郑和的远航

    ①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那条通往遥远海岸的探索之路是中国人长期远洋航行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②郑和远航的成功,强大的导航能力是关键。

③首先要归功于指南针和罗盘等定向技术的运用。从历史资料可以知道,郑和船队

 能够借助潮汐、洋流和季风,掌握了综合运用罗盘指向、物标定向等复杂的航海技术。

    ④其次,是航海图的绘制与使用。《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虽略显粗糙,但已经可以提供很准确的航道指引了。船队绘制了40幅海图,涉及530多个地名,所标地名包括东非海岸的16个城市。海图对一些重要城市、岛礁、山脉等的位置与特征作了详细标注。这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图,正是这套航海图,导引着郑和船队在惊涛骇浪中驶向一个又一个目标港。

    ⑤“牵星术”这一天文定位技术的运用,也是郑和船队顺利远航的法宝。此技术通过观察夜间星斗位置,并结合罗盘定向来提高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直到20世纪,还有国家在采用这种技术。

    ⑥除了强大的导航能力,郑和船队在组织协调方面同样体现了高水平。相对人类航海史上的其他创举,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比他们早,规模也比他们大得多。郑和每次远航,都以多艘大中型船只为主体,组成为数一二百艘的庞大混合船队,随行更达两万人之多,而后来哥伦布的船队只有3艘船,乘员只有88名。远洋船队有宝船(船队中的大中型船只)、粮船、马船、战船(护航船只)等,在没有电子通信技术的情况下,尤其在夜晚漆黑的大海上,众多船只之间能够做到前后联系,航向协调,需要极高的沟通、组织能力。

    ⑦此外,在船只的设计上,我们可以领略到六百多年前中国高超的造船技术。郑和宝船中的大型船只,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长150多米,宽60多米,船体深12米,载重量1000吨左右。一共有4层,可容纳上千人。船上有9根桅杆,可挂12张帆。这样的船,就是放到今天,也是大制作。

    ⑧郑和船队导航技术之先进、组织协调之有效,都是同时代其他远航活动无法比拟的,明代的舰船建造水平在当时世界上也是一流的。郑和远航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发展到14、15世纪时,不仅国力强大,科技水平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位置。

1.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画线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不仅    而且            B.即使    也

C.虽然    但是            D.因为    所以

2.根据第②---⑥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8分)


image.png


3.第④段加点词“现存最早”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请加以分析。(3分)

4.从全文看,第⑦段不能删除,请简述理由。(5分)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1.(3分)A

2.(8分)(1)强大的导航能力 (导航技术之先进)(2分)(2)定向技术的运用 (2分)

(3)天文定位技术的运用 (2分)(4)高水平的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之有效)(2分)

3.(3分)“现存最早”说明《郑和航海图》是目前世界上保留下来的航海图中最早的,限定了时间和范围(不排除特殊性)。

4.(5分)评分说明:内容(4分)结构(1分)

【答案示例】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 (1分),而第⑦段用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1分),具体说明了当时中国高超的造船技术也是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 (1分),使说明内容更充实 (1分),也与“明代的舰船建造水平在当时世界上也是一流的”相照应 (1分),故不能删。

解析
暂无解析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郑和的远航

    ①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那条通往遥远海岸的探索之路是中国人长期远洋航行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②郑和远航的成功,强大的导航能力是关键。

③首先要归功于指南针和罗盘等定向技术的运用。从历史资料可以知道,郑和船队

 能够借助潮汐、洋流和季风,掌握了综合运用罗盘指向、物标定向等复杂的航海技术。

    ④其次,是航海图的绘制与使用。《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虽略显粗糙,但已经可以提供很准确的航道指引了。船队绘制了40幅海图,涉及530多个地名,所标地名包括东非海岸的16个城市。海图对一些重要城市、岛礁、山脉等的位置与特征作了详细标注。这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图,正是这套航海图,导引着郑和船队在惊涛骇浪中驶向一个又一个目标港。

    ⑤“牵星术”这一天文定位技术的运用,也是郑和船队顺利远航的法宝。此技术通过观察夜间星斗位置,并结合罗盘定向来提高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直到20世纪,还有国家在采用这种技术。

    ⑥除了强大的导航能力,郑和船队在组织协调方面同样体现了高水平。相对人类航海史上的其他创举,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比他们早,规模也比他们大得多。郑和每次远航,都以多艘大中型船只为主体,组成为数一二百艘的庞大混合船队,随行更达两万人之多,而后来哥伦布的船队只有3艘船,乘员只有88名。远洋船队有宝船(船队中的大中型船只)、粮船、马船、战船(护航船只)等,在没有电子通信技术的情况下,尤其在夜晚漆黑的大海上,众多船只之间能够做到前后联系,航向协调,需要极高的沟通、组织能力。

    ⑦此外,在船只的设计上,我们可以领略到六百多年前中国高超的造船技术。郑和宝船中的大型船只,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长150多米,宽60多米,船体深12米,载重量1000吨左右。一共有4层,可容纳上千人。船上有9根桅杆,可挂12张帆。这样的船,就是放到今天,也是大制作。

    ⑧郑和船队导航技术之先进、组织协调之有效,都是同时代其他远航活动无法比拟的,明代的舰船建造水平在当时世界上也是一流的。郑和远航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发展到14、15世纪时,不仅国力强大,科技水平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位置。

1.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画线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不仅    而且            B.即使    也

C.虽然    但是            D.因为    所以

2.根据第②---⑥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8分)


image.png


3.第④段加点词“现存最早”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请加以分析。(3分)

4.从全文看,第⑦段不能删除,请简述理由。(5分)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某中学生的生活中,下列行为不属于创新的是 (  )

  • A.用饮料瓶制作手工艺品
  • B.用雪糕棍儿制作台灯
  • C.用废旧轮胎养花
  • D.借助网络,找到了多种解题方法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创新”共出现 15 次,这是一个高频词、关键词,是贯穿其中的一条鲜明主线,堪称全会公报最大的亮点之一。如此推崇创新,是因为 (  )

  • A.创新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 B.创新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 C.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D.我国坚持创新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查看答案
问答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12分)

    成化丁酉,王端毅公恕来巡抚云南,不挈僮仆,惟行灶一,竹食箩一,服无纱罗,日

给惟猪肉一斤,乳豆二块,菜一束,酱醋水皆取主家结状,更无所供。其告示云“欲携家僮随行,恐致子民嗟怨,是以不恤衰老,单身自来。意在洁己奉公,岂肯纵人坏事”云云。人皆录辞而焚香礼之。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更无所供(        )       (2) 其告示云(        )

2. 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未成家就前来。

B.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独自一人前来。

C.因此不照顾年老体衰的家人,独自一人前来。

  D.因此不照顾年老体衰的家人,未成家就前来。

3. 从文中看,王恕不带家僮随行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文章体现了王恕“”的品质。(5分)

查看答案
问答题

阅读下面三段选文

【甲】卖油翁 (节选)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核舟记 (节选)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丙】口 技 (节选)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卖油翁》作者是 代的(人名)。(2分)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3.  [甲]文形象地表达出□□□□的道理;[乙]文细致地说明了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丙]文则生动地表现出宾客深信“火起”而□□□□的样子。我们可以用[乙]文中的一句话“”来赞叹卖油翁、核舟雕刻者、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6分)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