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某招聘公司根据春季招聘旺季的在线招聘数据,形成了一份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结果列示如下:首先,大学生的总体就业情况走低。因为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全国公司招聘岗位数与应届大学生求职人数的比例为1.41,较2018年的1.54有走低趋势,这说明每个大学生面对1.41个招聘人数需求。其中,销售类岗位需要的人员是最多的,而科研类岗位的求职人数我是最少的,这说明应聘销售类和科研类岗位的大学生更容易就业。其次,“慢就业”现象加剧,很多应届毕业生在逃避就业挑战。因为80.22%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这一数据同2018年基本持平;但有8%的大学生选择“慢就业”——毕业后等待一段时间,这一数据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01个百分点,这说明虽然绝大部分应届毕业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求职大军当中,但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选择逃避就业压力。再次,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有创业意愿。因为调研结果显示,45.24%的应届毕业生表示会接受创业公司的offer(入职邀请),这一数据相比去年增长了20%。最后,应届毕业生的平均签约月薪有了大幅度增长。从实际签约的月薪来看,有七成2019年应届毕业生的签约月在5000~6000元,而2018年只有六成应届毕业生的签约月薪在5000~6000元,这说明应届毕业生的平均签约月薪大大提高,这个结果是值得欣慰的。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判断合理吗?上述论证,试图运用应届毕业生的部分数据得出2019年大学生的总体就业情况,看似有理,实则有失偏颇,分析如下:首先,材料得出结论的依据是“春季招聘旺季的在线招聘数据”这一数据未必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因为招聘形式除了在线招聘外,还有现场招聘;除了春季招聘外,还有其他季节的招聘。而且,有一些在学校就直接签订了就业协议的学生,可能没有进入招聘会就解决了就业问题。其次,材料依据“销售类岗位需要的人员是最多的”“科研类岗位的求职人数是最少的”,就得出应聘这两类岗位的大学生更容易就业,并不妥当。就业难易要看供需的比例,而不能仅看其中一方面。假如销售类岗位的应聘者数量庞大、供过于求,反而就业会很难。再次,从“慢就业”的比例上升,并不能得出“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选择逃避就业压力”的结论。可能是由于更多的学生选择读研深造、出国留学、考公务员等,也可能是由于更多的学生准备沉淀一段时间后再参与招聘,不能全归因于逃避就业压力。因次,一个人接受创业公司的offer,意味着他将去一家创业公司上班,成为该公司的职员,而不是该公司的创业者,这与“创业”不是同一概念。最后,要想判断应届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的变动情况,不能仅仅依据5000~6000元这一区间的情况,而应该依据应届毕业生月薪的整体情况。综上所述,上述论证存在诸多逻辑问题,难以得出2019年大学生的总体就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