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历类研究生入学研究生历史->述评慕尼黑协定。

述评慕尼黑协定。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答案要点】(1)背景:

①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垂涎已久,他企图利用苏台德问题作为入侵的突破口。要求在苏台德区建立一个德意志区,实行完全自治;苏台德.区全部官职由德意志人担任,等等。纳粹德国当时尚未做好战争的准备。在捷克斯洛伐克决心抵抗入侵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不得不暂时收敛一下。

②在德国和英、法的压力下,捷克斯洛伐克几乎全部接受了“卡尔斯巴德纲领”,同意给他们广泛的自治权利。但是,希特勒的根本目的是呑并捷克斯洛伐克。

③对于纳粹德国的暴力威胁,捷克斯洛伐克人民义愤填膺,全国掀起了抗议浪潮,要求抵抗侵略。但是,贝奈斯政府一味依赖英法,而不积极谋求自救之策,更不敢接受苏联的援助。

④张伯伦认为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实现英德谅解的时机已经成熟。

(2)过程:

①张伯伦分别写信给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建议由英、法、德、意、捷五国举行会议,讨论领土割让事宜。同日,希特勒同意召开国际会议,向英、法、意三国发出邀请,但不让捷克斯洛伐克派代表参加。

②9月29日,张伯伦第三次飞往德国,在慕尼黑同达拉第、墨索里尼、希特勒举行会议。30日凌晨,四国签署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协定规定苏台德区以及捷南部与奥地利接壤的地区割让给德国,捷方应于10月1日至10日间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上述地区的任何设备都不得损害,无偿交给德国。

③捷克斯洛伐克虽然是当事国,但它的两名代表未被允许参加会议,仅在会议结束后,才被带到举行会议的大厅。

(3)影响:慕尼黑会议把英、法的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

①《慕尼黑协定》不仅大大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而且提高了希特勒在国内的威望,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

②英、法只图苟安一时,以为借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便可缓和它们自己与德国的矛盾,英国甚至妄想在德奥合并、苏台德区割让和但泽问题解决后,即可实现英德之间的“总谅解”,保住大英帝国的既得利益。但是,英法越是退让,希特勒越是看不起他们,越是敢于放手发动侵略战争。慕尼黑会议后不到半年,德国便消灭了捷克斯洛伐克。

更新时间:2021-12-09 08:42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解决人生目的和奋斗目标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要靠

  • A.法制教育
  • B.理想信念
  • C.社会舆论
  • D.文化素质
查看答案
多选题

理想作为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

  • A.对现实生活的超越
  • B.在现实生活中尚未实现的东西
  • C.人们的要求和期望最集中、最直观的表达
  • D.违背客观规律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现象
查看答案
单选题

理想的追求和实现是一个

  • A.坐享其成的过程
  • B.信手拈来的过程
  • C.纵情享乐的过程
  • D.艰苦奋斗的过程
查看答案
多选题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

  • A.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 B.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 C.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 D.爱自己的国家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与悬浮-密实结构的沥青混合料相比,关于骨架-空隙结构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黏聚力大,内摩擦角大
  • B.黏聚力大,内摩擦角小
  • C.黏聚力小,内摩擦角大
  • D.黏聚力小,内摩擦角小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沥青混合料结构组成中,骨架-空隙结构的特点是( )。

  • A.黏聚力较高,内摩擦角较小
  • B.黏聚力较高,内摩擦角较大
  • C.黏聚力较低,内摩擦角较大
  • D.黏聚力较低,内摩擦角较小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柔性路面主要代表是沥青类路面,其破坏主要取决于( )和极限垂直变形。

  • A.剪切变形
  • B.抗剪强度
  • C.弯拉强度
  • D.弯拉应变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社会规范学习与道德品质发展的研究中,班都拉(ABandura)等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是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其中战略目标是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B.全面依法治国
  • C.全面深化改革
  • D.全面从严治党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时期,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生产力的领域扩展到生产关系的领域,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体现这一社会改革方案的纲领性文件是

  • A.《海国图志》
  • B.《天朝田亩制度》
  • C.《资政新篇》
  • D.《四洲志》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