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属于( )。
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早期“程序教学”的设计所依据的心理学原理是( )。
“程序教学”的设计所依据的心理学原理是行为主义中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在短时记忆中,人们一次大约只能记住5~9个彼此独立的信息单元,人们的短时记忆容量或广度以5~9个信息单元为限。只有通过组块,信息单元的内容可以扩大,才可以包含更多的信息。
教师教学反思的成分不包括( )。
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包括认知成分、批判成分和教师的陈述成分。
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 )。
在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们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没有特定的群体目标及职责分工,缺乏结构的稳定性。
效度是( )。
测验的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征的程度。效度是科学测量工具最重要的质量指标。效度是相对的,一种测验对一定的目的是有效的,对其他目的和用途不一定有效。
产生式迁移理论证实了( )。
产生式迁移理论则是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
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做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这是( )。
分析思维即逻辑思维,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做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认知发展心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
认知发展心理学派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的现象是( )。
感染是一种情绪的传递过程,它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
教师通过书面或口头语言的生动具体的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起直观形象。这种直观的形式称为( )。
言语直观指在生动形象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
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
自然实验是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境中进行的,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其优点是所得到的结果与实验室实验相比,更加接近教育的实际情况。
“从北京乘火车到长沙,最好的路线怎么走?”这是( )类型的问题。
当给定的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状态都很明确时,这种问题就是界定清晰的问题。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哪两个过程的循环而不断发展的( )。
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认知结构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性质的改变。
发现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 )。
最高级的需要是( )。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这种观点称为遗忘的( )。
衰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没有明显的分析活动,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个体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反映的是( )。
直觉思维过程,没有明显的分析活动,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个体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中,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的最高层次是( )。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中,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级。
( )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对,其主要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不直接向学习者提供,提供的只是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自行发现的过程,才能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需要系统由低级到高级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共七个层次。其中,前四个层次属于匮乏性需要,后三个层次属于成长性需要。 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多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试述影响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
(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一般来说,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材料越多,识记所用的平均时间和次数就越多,呈现出材料数量与识记效率呈负相关的趋势。识记也受材料性质的制约,连贯的、有意义、有规律的材料更容易被记住。识记直观形象的材料比识记抽象的材料效果要好些。通常是难度大的材料难于识记,但材料过于简单,引不起学习者的兴趣时,也无良好的识记。
(2)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指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须特殊努力,不用专门方法,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识记。有意识记指具有明确目的,采取一定方法,并需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它是人们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完成特定的任务和积累个体经验的主要记忆形式。提高有意识记效果的主要方法是明确记忆的目的和任务。因为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可使人们的全部心理活动趋向于一个目标,使学习任务从背景中突出出来,人们在进行感知时头脑就能留下较深的痕迹。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对于所识记材料的目的、任务、意义与作用愈明确,识记时的主动性就愈高,识记的效果愈好。
(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对教材意义的理解程度是影响识记效果最重要的条件。材料的意义指材料代表着一定的客观事物,和学习者的某些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在识记的时候,对材料的理解,就是认识材料代表什么客观事物,它和自己的哪些经验有联系,它在经验中占有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4)组块化编码。组块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的组织与再编码,是人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5)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多种分析器同时参加活动是提高识记成效的重要条件。视听结合的识记效果优于任何单一的识记方式。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有助于加强识记。
(6)觉醒状态。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它直接影响到识记的效果。早在1885年,艾宾浩斯就通过实验发现,被试在上午11~12点之间的学习效率最高;下午6~8点之间效率最低。这与不同的觉醒状态有关。
(7)识记的信心。学生的信心对识记也有很大影响。如果学生认为,所要识记的材料比较容易,而且相信自己能记住它,就会集中注意,积极思考,识记效果自然就会提高;如果学生感到识记材料很困难,缺乏信心,就会影响到识记时的注意与思维以及必要的意志努力,自然很难有良好的识记效果。
简述加里培林的“心智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加里培林将心智活动的形成分为五个相继的阶段:(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简述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
大学生李某平时在校学习成绩一般,每学期期末考试前,他都认为这类考试小菜一碟,未加以重视,结果考试成绩往往不理想。到了大四,面对未来的选择时,他决定要考研,同时他认为能否考上研究生很大程度上将影响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发誓一定要考上研究生,结果却事与愿违。
请你运用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分析李某平时考试和考研都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的建议。
(1)“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①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②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③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
李某平时考试成绩不理想是因为他对平时期末考试未加重视,动机水平太低;而考研时他认为考研是否成功对自己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特别想成功,动机的水平又过高,所以结果事与愿违。
(2)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较容易、较简单的考试时,应尽量向学生强调考试的重要性,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动机激起水平达到中等偏高的最佳状态;而在较重要、较困难的考试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气氛,让动机激起水平处于中等稍低的最佳状态;学生在备考时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