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其公式是( )。
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其公式是S-R。
在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大学生处于哪个阶段( )。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17、18~22岁),根据埃里克森所划分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20~24岁的个体所面临的发展危机是亲密感对孤独感。
对行为结果的归因中,属于稳定归因的因素是( )。
对行为结果的归因中,属于稳定归因的因素是能力和任务难度,努力程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属于不稳定因素。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大学品德教育实践中应注重( )。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而进行的,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大学品德教育实践中应注重榜样的作用。
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是( )。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问题解决的第一个阶段是( )。
问题解决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罗森塔尔效应”说明了教师的哪种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重大影响( )。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人际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是( )。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
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是( )。
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教师讲课过程中的间隔和停顿是运用感知的( )。
教师讲课过程中的间隔和停顿是运用感知的组合律。组合律是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其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
研究表明,记忆效果最好的学习熟练程度为( )。
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理论是( )。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图片、图表、幻灯、电视录像、模型等直观的教学形式属于( )。
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象直观。
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状态是( )。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这是( )提出的。
加涅提出了信息加工学习论,将学习过程看作一种信息加工模式。
下列属于短时记忆特点的是( )。
观察法可分为( )。
从观察者的参与程度划分,观察法可以分为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依据观察的组织程度,观察法也可以分为结构性观察与非结构性观察;依据观察的系统性,观察法又可以分为系统性观察与非系统性观察。
巴甫洛夫将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 )四种类型。
较强的动机和激动的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
错误
在一定限度内,情绪和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情绪过于高昂或过于低沉,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中等强度的动机和相对平和的心境,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只有当一个人的心理处于良好的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 )
错误
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都处于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
对学习内容意义的理解程度是影响识记效果最重要的条件。( )
正确
集体规范只有真正被成员内化,才能发挥稳定的约束作用。( )
正确
自我意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 )
正确
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
简述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1)布鲁纳和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产生影响,就是迁移,所以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重要原因。
(2)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式上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包括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3)原有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以上三个变量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如果学生在某一领域的认知结构具有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那么就容易产生迁移。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 );其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试述教师教学的三种水平。
(1)尝试式教学。没有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只是从大学或者专科学校学到某些学科专业知识或文化知识,就走上教育工作岗位,通过盲目尝试或经验的积累而进行的教学,是“没有理论的实践”。他们虽然已经掌握了某些学科专业知识,知道应该“教什么”,但是由于没有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常规,不了解学生心理,不懂得“如何教”,其教学效果必然是少、慢、差、费,学生学习负担重。
(2)因循式教学。教师学过教育理论,受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懂得教育的基本常规,知道“如何教”,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教学,但是其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教师只能根据现有的框框、死板的理论、已有的常规进行教学,而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性质、教育情景变化以及自身的特点灵活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比尝试式教学的水平高,但还不能充分地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因此不是我们教师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3)策略式教学。教师在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的基础上,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的情境,以及教师本人自身素质等种种因素选择有效的方式方法,灵活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并能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做出反思和调控,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它不仅关注“教什么”“如何教”,更关注“如何有效地教”。它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让学生“会学”(即进行策略性的学习)、“会创造”。这种水平的教学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也是教师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怎样组织复习才能防止遗忘。
(1)复习时机要得当。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⑧间隔复习;④循环复习。
(2)复习的方法要合理。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②复习方法多样化,应综合使用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④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3)复习次数要适宜。①一般说来,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之,则遗忘发生愈快。②必要时可采用“过度学习”来提高记忆效果。
(考生可结合自己的体会,展开论述。)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