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校教师《高等教育心理学》真题精选6

单选题 1/72
1.

动作技能形成的一般过程的提出者是费茨和( )。

  • A 斯金纳
  • B 波斯纳
  • C 巴甫洛夫
  • D 皮亚杰
单选题 2/72
2.

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种学习理论所属学派为( )。

  • A 人本主义
  • B 行为主义
  • C 建构主义
  • D 认知主义
单选题 3/72
3.

( )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 A 迁移
  • B 动机
  • C 变式
  • D 定势
单选题 4/72
4.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 A 冯特
  • B 韦特海默
  • C 弗洛伊德
  • D 罗杰斯
单选题 5/72
5.

有一种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新知识意义的过程。这种学习理论称为( )。

  • A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B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C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D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单选题 6/72
6.

善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对症下药、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是( )的表现形式。

  • A 教育机智
  • B 教育能力
  • C 教育效果
  • D 教育策略
单选题 7/72
7.

将无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予某种意义,并利用一定的联想和想象,以提高记忆效果。这种记忆信息编码策略称为( )。

  • A 记忆术
  • B 联想
  • C 想象
  • D 系统化
单选题 8/72
8.

( )是指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

  • A 定势作用
  • B 刻板印象
  • C 原型启发
  • D 功能固着
单选题 9/72
9.

( )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 A 认知
  • B 反思
  • C 元认知
  • D 编码
单选题 10/72
10.

个体心理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 )四个方面。

  • A 心理现象
  • B 心理迁移
  • C 心理体征
  • D 心理特征
单选题 11/72
11.

在教学中为了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师应该应用( ),使学生在学习和思维中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从本质属性中剔除,更好地掌握概念间的因果联系。

  • A 基本原理
  • B 变式
  • C 概念
  • D 教材结构
单选题 12/72
12.

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刺激的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的行为类似的行为。这一现象是( )。

  • A 感染
  • B 从众
  • C 模仿
  • D 服从
单选题 13/72
13.

( )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

  • A 认知内驱力
  • B 自我提高内驱力
  • C 附属内驱力
  • D 胜任内驱力
单选题 14/72
14.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现象的是( )。

  • A 谈虎色变
  • B 画饼充饥
  • C 叶公好龙
  • D 望梅止渴
单选题 15/72
15.

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统称为( )。

  • A 个性心理
  • B 心理过程
  • C 心理现象
  • D 个性倾向性
单选题 16/72
16.

联结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

  • A 同化
  • B 异化
  • C 内化
  • D 强化
单选题 17/72
17.

“大五”人格理论有五大因素。“代表个人能与人和睦相处的程度,得分高者表现为信任,直率,利他。”这个因素是( )。

  • A 外倾性
  • B 宜人性
  • C 责任心
  • D 开放性
单选题 18/72
18.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清晰地将原有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称为( )。

  • A 先行组织者
  • B 认知结构
  • C 复习
  • D 固定点
单选题 19/72
19.

有一种动机理论认为,动机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的价值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两个因素的乘积,这种动机理论被称为( )。

  • A 自我实现理论
  • B 归因理论
  • C 期望理论
  • D 成就动机理论
单选题 20/72
20.

学生为了获得教师、家长的赞许和表扬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或内驱力,称为( )。

  • A 认知内驱力
  • B 自我提高内驱力
  • C 附属内驱力
  • D 胜任内驱力
单选题 21/72
21.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大学阶段的主要心理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 )。

  • A 发展亲密关系
  • B 增进友情关系
  • C 融洽同学关系
  • D 确立恋爱关系
单选题 22/72
22.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教师需要经常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定,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种知识呈现方式称为( )。

  • A 抽象
  • B 变式
  • C 概括
  • D 比较
单选题 23/72
23.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活泼型(强、平衡、灵活),其气质类型为( )。

  • A 胆汁质
  • B 多血质
  • C 粘液质
  • D 抑郁症
单选题 24/72
24.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称为( )。

  • A 社会促进
  • B 社会懈怠
  • C 模仿
  • D 从众
单选题 25/72
25.

首创“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 A 皮亚杰
  • B 柯尔伯格
  • C 斯金纳
  • D 巴甫洛夫
单选题 26/72
26.

教学反思最集中地体现在( )阶段。

  • A 具体经验
  • B 观察与分析
  • C 重新概括
  • D 积极验证
单选题 27/72
27.

人格是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在人格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和核心意义的部分是( )。

  • A 能力
  • B 气质
  • C 性格
  • D 品德
单选题 28/72
28.

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地形成( )结构。

  • A 认知
  • B 人格
  • C 文化
  • D 学历
单选题 29/72
29.

学生的学习,可分为知识的学习、( )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 A 态度
  • B 情感
  • C 道德
  • D 技能
单选题 30/72
30.

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是促进( ),使学生将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有效地用于新问题的解决。

  • A 知识理解
  • B 原型操作
  • C 知识表征
  • D 学习迁移
问答题 31/72
31.

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问答题 32/72
32.

简述学习迁移的作用。

问答题 33/72
33.

简述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问答题 34/72
34.

谈谈您对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的理解。

问答题 35/72
35.

简述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观条件。

问答题 36/72
36.

问题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成分:给定、目标和( )。

问答题 37/72
37.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在10岁以前,儿童的道德主要处于( )发展阶段。

问答题 38/72
38.

试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有效教学。

问答题 39/72
39.

联系实际,论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问答题 40/72
40.

试述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的特点。

问答题 41/72
41.

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

问答题 42/72
42.

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分为: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角色( )阶段。

问答题 43/72
43.

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称为( )。

问答题 44/72
44.

集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的吸引力形成的合力,称为( )。

问答题 45/72
45.

简述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问答题 46/72
46.

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分为尝试式教学、因循式教学和( )三种。

问答题 47/72
47.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包括( )、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问答题 48/72
48.

利用感知理论的内在规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获取?

问答题 49/72
49.

( )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是一种永久性贮存。

问答题 50/72
50.

“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 )。

问答题 51/72
51.

当学生掌握了m(a+b)=ma+mb后,错误地得出lg(a+b)=lga+lgb,这种现象称为( )。

问答题 52/72
52.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 )两个方面。

问答题 53/72
53.

大学生思维发展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 )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问答题 54/72
54.

联系实际,阐述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基本步骤。

问答题 55/72
55.

简述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关系。

问答题 56/72
56.

根据教师掌握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程度,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创造性及其有效性,可以将教师的教学水平分为尝试式教学、因循式教学和( )教学三种水平。

问答题 57/72
57.

简述完整的教学活动结构。

问答题 58/72
58.

如何促进大学生学习迁移?

问答题 59/72
59.

自我决定理论指出,当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自我需要、胜任需要和( )得到满足时,学习的动机就产生了;反之,如果这些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学生就会缺乏动机。

问答题 60/72
60.

教师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 )的基本条件。

问答题 61/72
61.

阐述自我效能感理论,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问答题 62/72
62.

结合实际,阐述教师人格威信的维护与提高。

问答题 63/72
63.

( )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其结果的认知,称为元认知。

问答题 64/72
64.

( )可分为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两大类。

问答题 65/72
65.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基本规律是“先快后慢”,从而揭示了( )的必要性。

问答题 66/72
66.

简述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问答题 67/72
67.

结合教学实际,阐述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措施。

问答题 68/72
68.

有人在场或多人一起学习或工作,可以提高个体活动的效率,出现增质或增量,这种现象称为( )。

问答题 69/72
69.

技能分为运动技能和( )两大类。

问答题 70/72
70.

教学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

问答题 71/72
71.

根据斯金纳的观点,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 )性行为。

问答题 72/72
72.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