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是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场所多样化和( )。
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的是( )。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习明纳尔”在性质上类似于常规的( )。
习明纳尔法在性质上类似于常规的讨论法,但是,又与讨论法有不同之处。
开创研究生教育先河的大学是( )。
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这体现了高校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或论文时的( )。
教育性原则要求善于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撰写论文,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研究成果。
高校课程的纵向结构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 )。
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是( )。
高等教育的大众教育阶段是指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和适龄人口的比例为( )。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他认为,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其高等教育发展属英才教育阶段;当该比例达到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则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在西方国家的高等学校内部,存在两种主要权利,即( )。
高等学校管理包括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
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
题干描述的是行动研究法的含义。
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下列哪几个层次?( )
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关系正确的是( )。
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关系:
(1)目的的统一性;
(2)活动的主体有差别;
(3)所获知识的层次不同;
(4)知识获得的环境有差别。
“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描述的是哪项大学教育原则( )。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要求包括运用启发式教学,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下列哪几种类型( )。
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
社会本位观在西方可溯源于( )的哲学家教育和军人教育。
社会本位观在西方可溯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教育和军人教育。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的第一人。
高校教育研究应该侧重的方面是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管理制度。( )
正确
高校教育研究可以研究的内容主要有:
(1)研究教育对象;(2)研究教学内容;(3)研究教学组织形式;(4)研究教学方法;(5)研究教学管理制度。
从组织内部权力配置关系来看,“美国模式”是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高等学校权力模式。( )
错误
美国模式是一种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强调规范,实行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的高校管理模式。
学校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
正确
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教学效果。( )
错误
按照我国相关法律和制度规定,我国高校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 )
正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
简述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
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是指大学生比成年人和其他青年群体,对时代精神的感受更为敏锐,他们比一般成人更容易体察到时代的变化,能够较快地同时代精神产生共鸣。
(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是指他们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并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
群体成员的互动性是指大学生群体与群体、成员与成员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动,形成一种比较统一的群体行为。
(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包括新、老生之间,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之间,来自不同地区学生之间,不同家庭背景学生之间,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科技进步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1)科学技术影响高等教育内容:
(2)科学技术影响高等教育手段;
(3)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新的高等教育职能的产生,拓宽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
(4)科技进步改革了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次;
(5)科技进步促使高等学校强化科学研究;
(6)科技发展强化了高等院校与产业的联系;
(7)科技进步提升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营造了理想的社会氛围。
大学生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哪几种?
(1)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
(2)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与非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
(3)专业实践活动与非专业实践活动。就现在来看,在高等学校社会实践中通常采用的、比较稳定认可的形式主要有:军事训练、教学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科技服务、勤工俭学、参观考察等。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试析高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并请举例加以说明。
(1)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①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②高等学校教学的目的和任务;③注意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年级差异和专业特点;④充分利用教学条件;⑤与教学内容相适应;⑥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等。
(2)①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②师生双方在教学方法体系中的比重发生较大变化;③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论述应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
正确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应遵循以下三点:
(1)把历史的抉择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上考察,揭示各种抉择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
(2)既要看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也要看到其局限性。两种价值观对后人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存在各自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社会本位观肯定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这对于教育走出“隔世”状态,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会给教育带来一些问题: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没有分清适应社会的哪些方面,容易导致一种误解,不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只要社会需要都适应;没有区别社会的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容易助长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而影响社会的长远利益;容易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与此相反,个体本位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弥补了社会本位观的某些不足,丰富了人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突出了个体创造力对社会发展
的价值,为后世的教育指明了一条不同以往的变革新路,但是由于它没有揭示出真实存在的个人与社会的多种关系,将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简化,实际上把社会视作个体的简单集合,导致教育的某些弊端:完全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得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容易把个体需要强调到不适当位置,导致教育中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导致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
(3)寻求适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背景及其教育状况的抉择与整合的思路。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高等教育在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单向抉择,已被证明为一种教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并没有一个孰重孰轻的问题,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也没有一个谁正确谁错误的问题。从理论上讲,二者具有同等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教育目的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权衡与选择,要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与侧重的。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是辩证统一的,高等教育目的必须体现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在高等教育价值选择上,不能重复“一边倒”的教训,而应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时弊,在特定地区、特定条件下,做出动态的调整。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