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与适龄入学人口比率高于( )时,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学分制是在选修课的基础上产生的,19世纪70年代起源于(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所反映的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 )。
“传道、授业、解惑”反映了教师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永恒”主义教育思想的倡导者为( )。
赫钦斯是永恒主义的代表。
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活动以及研究活动内容、技术和手段的专业化,这些因素决定了高校教师劳动的( )特点。
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活动以及研究活动内容、技术和手段的专业化等。
( )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实地描述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
教学测量则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实地描述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
“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首先提出这个论点的是( )。
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指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
对部分品学兼优或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实行免试录取的招生制度是指( )。
定向生制度,即高校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实行定向录取、定向分配的招生制度:保送生制度则是对部分品学兼优或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实行免试录取的招生制度;委培生制度则是打开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联系的渠道,由用人单位通过合同形式委托高校培养人才的制度,通常用人单位要向培养单位交纳一定数量的培养费;自费生制度是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供需矛盾和高校的培养条件,国家允许高校在培养任务之外,再招收部分自我承担培养费用的考生,国家不负责考生的分配。
高等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是( )。
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归因于教育。这一结论的提出者是( )。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的方法来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主要体现为( )。
通才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专才教育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二者的结合体现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纪律,使之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技能,应该组织大学生参加( )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纪律,使之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技能,加强与工农群众的联系。
适用于学习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专门问题的是( )。
自学指导法主要适用于学习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专门问题。
结合实际,谈谈“讨论教学法”的使用要求。
(1)为避免讨论课的无计划性,教师要在课前认真钻研讨论题目,明确讨论主题,确定讨论规模与讨论进程,并制定一定的规则,以保证讨论的质量和效率;
(2)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各抒己见;
(3)教师要善于控制讨论的过程,分配讨论的时间;
(4)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总结,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主张大学要广泛开展世俗的科学教育和发展民族文化,提倡( )、实行( )。
简述当前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成因。
(1)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促使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2)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多样化是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另一个因素;
(3)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制度的广泛实施也促进了高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简述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综合化的原因。
(1)科学技术越分化就越需要综合,每一个专业领域都无法单独解决问题,只有进行跨学科的合作,才有可能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
(2)社会变动的速度不断加快,职业岗位的迅速增加和消失要求劳动者不断地变换工作,而过窄和僵化的专业教育不利于增强劳动者的适应性;
(3)文化的发展和闲暇的增多,产生了接受更为全面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人们接受高等教育也不再完全是为了职业的需要,而是为了提高修养,扩展知识面,从而更加提高文化生活的质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进行一般教育提供了可能,它将不再只是培养少数精英型的专业人才,而是造就更为广大的具有较高知识水准和修养的国民。
简述高校科研计量评价的优缺点。
优点:
(1)相对比较客观公正,较能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
(2)便于在高校系统乃至国家范围内做统计,提高了科研管理的效率;
(3)为研究者检索资料提供了方便途径。
缺陷:
因为它注重于成果的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忽略了科研的复杂性和人的能动性。特别是在某些政策对数量的误导之下,导致了重数量轻质量的偏颇,甚至导致对科研的粗制滥造和学术腐败。
请结合实际论述讲授教学法的适用范围和使用要求。
(1)适用范围:
①从教学内容看,讲授法适宜于讲授与事实相关的知识,也适合于抽象程度高、学科内容复杂的课程;
②从讲授对象看,需要给予更多指导的学生和刚刚开始大学学习的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讲授法;
③从教师素质看,讲授法适合于那些知识丰富、了解学生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充满自信、思路清晰又能驾驭语言技巧的教师;
④从教学环境看,讲授法更适合于规模较大的班级。
(2)使用要求:
①教师要了解学生,使需要传递的信息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
②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主要是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
③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式,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
④教师板书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
⑤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技巧,讲究语言艺术;
⑥教学手段的选取与使用应视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而定。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高校教学过程特点的理解。
(1)专业性。高等学校教学过程,是以专业作为基本教育单位而进行的,是通过学习专业性的问接经验而实现的,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而展开的。
(2)独立性。就师生双边活动的关系而言,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又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独立地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过程。
(3)创造性。就认识活动的结果来说,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还是一个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活动,有所研究有所创造的过程。
(4)实践性。从教学过程完成之后与社会实践阶段的衔接关系来看,高等学校教学过程还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是引领学生从学习阶段转向社会实践阶段的过渡,是帮助学生将高度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活动并改造世界的过程。
大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有哪些?
(1)重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2)重视教学中学生“知情智力”的整合统一;
(3)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
(4)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5)教学方法的模式化。
此外,当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还非常注意保留和吸取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并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及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造和发展,赋予它浓厚的时代特色,使之担负起新的使命。
请结合实际谈谈高等教育平等的问题。
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
(1)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
(2)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
(3)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
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平等的内涵是不同的,它伴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增长、教育发展而不断发展,经历了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到“学业成功机会平等”,再到“教育后就业及接受再教育机会平等”的过程,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高等教育平等的概念还将进一步扩展。同时,高等教育平等的衡量指标也在不断变化,由“进入高校就读的机会是否平等”到“受教育年限、学校类型、课程内容是否表现机会平等”,再到“受教育过程是否有利于个人成为社会栋梁之才”。这些都表明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简述大学生身心发展特殊性。
(1)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
(2)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
(3)具有较好的品德修养;
(4)具有较为远大的理想;
(5)面对的压力较大;
(6)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