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史记》作为纪传体史学著作,其叙事是( )记载历史的。
《史记》是纪传体史学著作。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先秦时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按音乐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先秦作品中,表现“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艺术特点的作品是( )。
《诗经》的形式以四言诗为主。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句”。《诗经》的“一唱三叹”这一特点,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调一般都比较短,唱了一遍,常常感到意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下列三部著作成书的先后顺序是(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305篇作品,大约公元前6世纪中叶编集成书。《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孔子生前的言行编纂而成的语录体散文集,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由此可见,这三部书的成书先后顺序是:《诗经》《春秋》《论语》。故本题选C。
苏轼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人是( )。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认为,在王维的诗画作品中,诗中有画的景象,画中有诗的意味,诗与画皆达到情景交融。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他的绘画思想,充满了“诗中有画”的境界。故本题选C。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钱塘湖春行》等。《春花秋月》不是白居易的作品。故C项错误。
下列作品与作者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山水诗,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的景象。故C项错误。
下列诗歌不是自居易创作的是( )。
《夜雨寄北》不是白居易的作品,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故本题选D。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作者是(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自《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诗的全文: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四大古典悲剧说法不一,根据周先慎先生的评点,以《窦娥冤》《赵氏孤儿》《长生殿》《桃花扇》最有代表性。所以A项说法错误。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人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所以B项说法错误。“清代四大谴责小说”指的是《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故本题选C。
四大名著作者中,( )与《聊斋志异》的作者是同一时代。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四大名著中,只有《红楼梦》是清代的作品。故本题选B。
有一位文学家,家道中落,尽管“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却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写成了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名著,这位文学家是( )。
“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一句出自曹雪芹的好友敦诚的《赠曹雪芹》一诗。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少年时代曾经在南京有过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晚年住在北京西郊,生活贫困。家境的败落使他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对社会与人生的认识也随之加深,从而在“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艰苦环境下创作了《红楼梦》。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暴风骤雨》是现代作家周立波1948年完成的长篇小说。这是一部革命文学的经典作品,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的土地革命运动,生动地描写了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与封建地主阶级及反革命武装进行的极其尖锐复杂的斗争。所以,C项说法错误。
下列作家与作品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作者周克芹,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小说《芙蓉镇》,当代作家古华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湘南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故本题选B。
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主要贡献是( )。
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中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人的文学”的口号。载于1918年12月《新青年》上的《人的文学》便是新文化运动之初思考新文学走向的先驱之声。故本题选A。
下列外国作家、作品、国别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故C项错误。
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第一部把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描写的小说是( )。
卢梭的《爱弥儿》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第一部把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描写的小说。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下列作品不是选自《一千零一夜》的是( )。
《秘密花园》的作者是美国女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不是选自《一千零一夜》。
列宁称之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的作家是( )。
列夫·托尔斯泰被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因为他的作品中描写了俄国革命时期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下列作品中,( )不是巴尔扎克的作品。
《万尼亚舅舅》是契诃夫的戏剧作品。故本题选B。
把文学称为“人学”的作家是( )。
高尔基提出了“文学是人学”的思想。
对文学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项表述的是小说的概念,不是文学的概念。文学比小说的范围要广泛,文学包括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
古代诗人写了不少反映儿童情趣的诗句,搭配不正确的是( )。
D项诗句和作者匹配错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出自《村居》,作者高鼎,全诗如下: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下列童话故事选自《安徒生童话》的是( )。
《牧羊女和扫烟囱的人》是著名作家安徒生童话选中的作品之一。《小红帽》的故事出自格林童话,《丛林之书》由英国作家吉卜林所著,《小海蒂》由瑞士作家约翰娜·斯比丽所著。
下列作者与其作品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乌鸦兄弟》的作者是金江、王祖民。故本题选c。
童年期的文学常用的艺术手法是( )。
童年期文学指一切适合童年儿童发展的文学,它的常用手法包括:写实手法、夸张手法、幽默手法。
儿童故事的最大特征在于( )。
童趣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特征,指儿童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的想象、思想、情感、心理状态及与之相应的行为的艺术反映。
下面几组词语全部属于多音节语素的是( )。
多音节语素是指由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语素。现代汉语中的多音节语素数量较少,而以双音节形式为主,三音节以上的语素大多是音译外来语素。故本题选B。
下面的笔顺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乃”先写撇,再写横折折钩。“母”字的第一笔是竖折,第二笔是横折钩,第三笔是点,第四笔是横,第五笔是点。“肺”字第八笔为竖。“比”字第四笔为竖弯钩。
下列各组成语中“差”的意义与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愤”与“悱”的意思是( )。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下面关于《木兰诗》中“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理解正确的是( )。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盔甲上,衬托出了战地生活的艰辛。
下面不是借物喻人的诗句是( )。
D项中,只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是没有借物喻人。
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B项中,不是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而是运用了借代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中“乡愁”和“乡愁四韵”应该加书名号。B项中“:”和后面的“就是”重复,可以把“:”换成“,”。C项中的三句话是一个句子,前一句是总述,后两句属于并列关系。应做如下修改:成败与自己的想象有着直接的关联:悲观地把自己想象成失败者,这足以使你不能取胜;乐观地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将给你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故本题选D。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B项中“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C项中“只是”与“或者”相互矛盾。D项中“焕发”和“芳香”搭配不当。故本题选A。
千万别折腾汉字
姚安隆
①这两年,总有人拿汉字说事。一会儿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儿又说用十年时间,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如果你像小沈阳那样问一句“为什么呢 ”他会说出一大串的理由:第一,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第二,台湾至今还在用繁体字,大陆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第三,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真像是真理在握似的。
②可是,了解一下汉字的历史,你就不能不对这种主张打个问号。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形态的繁简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汉字诞生之初,曾经由简到繁,这是为了提高识别的清晰度,让每一个汉字都能具有鲜明的标志;但繁到一定程度便成了负担,于是从汉代开始,汉字在总体上由繁趋简,人们考虑的是学习和使用的便捷。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这个大背景的。
③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灰尘”的“尘”字。它在战国时候的写法,是三个“鹿”字构成品字形,再在上面“鹿”的两旁各加一个“土”字。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群鹿飞奔,尘土飞扬。
就造字来说,这个字是造得很形象的;可是一个字要写三十九笔,在当时的书写条件下,简直是一场苦役。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先是去掉一个“土”字,后来又去掉两个“鹿”字写成了“麈”;即使简化到这种程度,人们还是不胜其“繁”,民间又出现了俗体字“尘”。
今天,这个字已经成为我们的简化字。“小土为尘”,何等聪明!它凝聚着我们祖先创造的智慧,也记录着汉字发展的轨迹。舍“尘”字不用而恢复到“麈”甚至是三“鹿”两“土”的战国形象,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④不错,现在是电脑时代,可学习汉字,还是要从一笔一画开始的,并不因电脑而改变它的认知规律。有位语言学家曾告诉我,当年推行简化字,他曾到一所学校里告诉小学生,“以后你们再写学校的‘学’字,只要写八画的‘学’,不必再写十六画的‘学”’。这话刚一说完,课堂里便掌声雷动。想到这一场景,我总觉得推行简化字充满人文关怀,不仅是为了文化的普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否则,人们在一笔一画上,将要虚掷多少时间和精力。
⑤a至于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其实也是一种幼稚的想法。b文字是不能代替政治的。台湾说闽南话,难道大陆也要放弃普通话,推行闽南话吗 撇开这点不谈,就文字论文字,“以字促统”的想法是对台湾民众文化心理的一种误读。我们不能因为台湾通行的是繁体字,便认定台湾民众反对简化字。c事实并非如此。d我曾见过台湾一些要人的手迹,包括李登辉在内,他们也用大陆的简化字。台湾有家上海书局,专门销售简化字版图书,生意并没有因为简化字受到影响。e我有一位大学同学,他给在台湾的哥哥写信,特意用繁体字,“台湾”写成“臺灣”,结果被他哥哥传为笑谈,称他是不知变通的“迂老夫子”。f在台湾民众日益了解、日益亲近简化字的今天,我们却要“弃简投繁”,其结果只会造成混乱,说不定反而会干扰海峡亟岸的统一进程。
⑥在人类文明史上,曾有四大古文字,如今唯有汉字硕果仅存。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汉字还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风姿,简有简的神采。简化字虽然减少了汉字的笔画,但并没有损害汉字的特色,相反,有些字还有“削去冗繁留清瘦”的美感。说简化字粗糙,我看主要是一个习惯问题,一个心理问题。只要没有先入之见,你自然会发现,“黄四娘家花满蹊”是美的,“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样也是美的。
⑦拜托,千万别折腾汉字。
(选自《咬文嚼字》)2009年第4期,有改动)
阅读以上文章,回答题。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本文主要围绕没有必要去“简”就“繁”来展开,说明了“不要折腾汉字”,A项即文章的中心论点,B、C、D三项都是为论证A项的观点服务的。因此本题选A。
千万别折腾汉字
姚安隆
①这两年,总有人拿汉字说事。一会儿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儿又说用十年时间,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如果你像小沈阳那样问一句“为什么呢 ”他会说出一大串的理由:第一,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第二,台湾至今还在用繁体字,大陆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第三,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真像是真理在握似的。
②可是,了解一下汉字的历史,你就不能不对这种主张打个问号。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形态的繁简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汉字诞生之初,曾经由简到繁,这是为了提高识别的清晰度,让每一个汉字都能具有鲜明的标志;但繁到一定程度便成了负担,于是从汉代开始,汉字在总体上由繁趋简,人们考虑的是学习和使用的便捷。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这个大背景的。
③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灰尘”的“尘”字。它在战国时候的写法,是三个“鹿”字构成品字形,再在上面“鹿”的两旁各加一个“土”字。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群鹿飞奔,尘土飞扬。
就造字来说,这个字是造得很形象的;可是一个字要写三十九笔,在当时的书写条件下,简直是一场苦役。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先是去掉一个“土”字,后来又去掉两个“鹿”字写成了“麈”;即使简化到这种程度,人们还是不胜其“繁”,民间又出现了俗体字“尘”。
今天,这个字已经成为我们的简化字。“小土为尘”,何等聪明!它凝聚着我们祖先创造的智慧,也记录着汉字发展的轨迹。舍“尘”字不用而恢复到“麈”甚至是三“鹿”两“土”的战国形象,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④不错,现在是电脑时代,可学习汉字,还是要从一笔一画开始的,并不因电脑而改变它的认知规律。有位语言学家曾告诉我,当年推行简化字,他曾到一所学校里告诉小学生,“以后你们再写学校的‘学’字,只要写八画的‘学’,不必再写十六画的‘学”’。这话刚一说完,课堂里便掌声雷动。想到这一场景,我总觉得推行简化字充满人文关怀,不仅是为了文化的普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否则,人们在一笔一画上,将要虚掷多少时间和精力。
⑤a至于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其实也是一种幼稚的想法。b文字是不能代替政治的。台湾说闽南话,难道大陆也要放弃普通话,推行闽南话吗 撇开这点不谈,就文字论文字,“以字促统”的想法是对台湾民众文化心理的一种误读。我们不能因为台湾通行的是繁体字,便认定台湾民众反对简化字。c事实并非如此。d我曾见过台湾一些要人的手迹,包括李登辉在内,他们也用大陆的简化字。台湾有家上海书局,专门销售简化字版图书,生意并没有因为简化字受到影响。e我有一位大学同学,他给在台湾的哥哥写信,特意用繁体字,“台湾”写成“臺灣”,结果被他哥哥传为笑谈,称他是不知变通的“迂老夫子”。f在台湾民众日益了解、日益亲近简化字的今天,我们却要“弃简投繁”,其结果只会造成混乱,说不定反而会干扰海峡亟岸的统一进程。
⑥在人类文明史上,曾有四大古文字,如今唯有汉字硕果仅存。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汉字还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风姿,简有简的神采。简化字虽然减少了汉字的笔画,但并没有损害汉字的特色,相反,有些字还有“削去冗繁留清瘦”的美感。说简化字粗糙,我看主要是一个习惯问题,一个心理问题。只要没有先入之见,你自然会发现,“黄四娘家花满蹊”是美的,“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样也是美的。
⑦拜托,千万别折腾汉字。
(选自《咬文嚼字》)2009年第4期,有改动)
阅读以上文章,回答题。
第②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的“这种主张”指的是( )。
分析第一段相关内容可知,“这种主张”指的是第一段中的“一会儿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儿又说用十年时间,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因此本题选B。
千万别折腾汉字
姚安隆
①这两年,总有人拿汉字说事。一会儿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儿又说用十年时间,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如果你像小沈阳那样问一句“为什么呢 ”他会说出一大串的理由:第一,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第二,台湾至今还在用繁体字,大陆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第三,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真像是真理在握似的。
②可是,了解一下汉字的历史,你就不能不对这种主张打个问号。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形态的繁简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汉字诞生之初,曾经由简到繁,这是为了提高识别的清晰度,让每一个汉字都能具有鲜明的标志;但繁到一定程度便成了负担,于是从汉代开始,汉字在总体上由繁趋简,人们考虑的是学习和使用的便捷。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这个大背景的。
③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灰尘”的“尘”字。它在战国时候的写法,是三个“鹿”字构成品字形,再在上面“鹿”的两旁各加一个“土”字。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群鹿飞奔,尘土飞扬。
就造字来说,这个字是造得很形象的;可是一个字要写三十九笔,在当时的书写条件下,简直是一场苦役。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先是去掉一个“土”字,后来又去掉两个“鹿”字写成了“麈”;即使简化到这种程度,人们还是不胜其“繁”,民间又出现了俗体字“尘”。
今天,这个字已经成为我们的简化字。“小土为尘”,何等聪明!它凝聚着我们祖先创造的智慧,也记录着汉字发展的轨迹。舍“尘”字不用而恢复到“麈”甚至是三“鹿”两“土”的战国形象,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④不错,现在是电脑时代,可学习汉字,还是要从一笔一画开始的,并不因电脑而改变它的认知规律。有位语言学家曾告诉我,当年推行简化字,他曾到一所学校里告诉小学生,“以后你们再写学校的‘学’字,只要写八画的‘学’,不必再写十六画的‘学”’。这话刚一说完,课堂里便掌声雷动。想到这一场景,我总觉得推行简化字充满人文关怀,不仅是为了文化的普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否则,人们在一笔一画上,将要虚掷多少时间和精力。
⑤a至于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其实也是一种幼稚的想法。b文字是不能代替政治的。台湾说闽南话,难道大陆也要放弃普通话,推行闽南话吗 撇开这点不谈,就文字论文字,“以字促统”的想法是对台湾民众文化心理的一种误读。我们不能因为台湾通行的是繁体字,便认定台湾民众反对简化字。c事实并非如此。d我曾见过台湾一些要人的手迹,包括李登辉在内,他们也用大陆的简化字。台湾有家上海书局,专门销售简化字版图书,生意并没有因为简化字受到影响。e我有一位大学同学,他给在台湾的哥哥写信,特意用繁体字,“台湾”写成“臺灣”,结果被他哥哥传为笑谈,称他是不知变通的“迂老夫子”。f在台湾民众日益了解、日益亲近简化字的今天,我们却要“弃简投繁”,其结果只会造成混乱,说不定反而会干扰海峡亟岸的统一进程。
⑥在人类文明史上,曾有四大古文字,如今唯有汉字硕果仅存。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汉字还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风姿,简有简的神采。简化字虽然减少了汉字的笔画,但并没有损害汉字的特色,相反,有些字还有“削去冗繁留清瘦”的美感。说简化字粗糙,我看主要是一个习惯问题,一个心理问题。只要没有先入之见,你自然会发现,“黄四娘家花满蹊”是美的,“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样也是美的。
⑦拜托,千万别折腾汉字。
(选自《咬文嚼字》)2009年第4期,有改动)
阅读以上文章,回答题。
给第⑤自然段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a句是总起,拿出论点;bcde是论据,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来论证a句中的观点;f句是总结,得出结论。因此本题选C。
千万别折腾汉字
姚安隆
①这两年,总有人拿汉字说事。一会儿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儿又说用十年时间,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如果你像小沈阳那样问一句“为什么呢 ”他会说出一大串的理由:第一,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第二,台湾至今还在用繁体字,大陆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第三,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真像是真理在握似的。
②可是,了解一下汉字的历史,你就不能不对这种主张打个问号。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形态的繁简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汉字诞生之初,曾经由简到繁,这是为了提高识别的清晰度,让每一个汉字都能具有鲜明的标志;但繁到一定程度便成了负担,于是从汉代开始,汉字在总体上由繁趋简,人们考虑的是学习和使用的便捷。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这个大背景的。
③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灰尘”的“尘”字。它在战国时候的写法,是三个“鹿”字构成品字形,再在上面“鹿”的两旁各加一个“土”字。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群鹿飞奔,尘土飞扬。
就造字来说,这个字是造得很形象的;可是一个字要写三十九笔,在当时的书写条件下,简直是一场苦役。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先是去掉一个“土”字,后来又去掉两个“鹿”字写成了“麈”;即使简化到这种程度,人们还是不胜其“繁”,民间又出现了俗体字“尘”。
今天,这个字已经成为我们的简化字。“小土为尘”,何等聪明!它凝聚着我们祖先创造的智慧,也记录着汉字发展的轨迹。舍“尘”字不用而恢复到“麈”甚至是三“鹿”两“土”的战国形象,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④不错,现在是电脑时代,可学习汉字,还是要从一笔一画开始的,并不因电脑而改变它的认知规律。有位语言学家曾告诉我,当年推行简化字,他曾到一所学校里告诉小学生,“以后你们再写学校的‘学’字,只要写八画的‘学’,不必再写十六画的‘学”’。这话刚一说完,课堂里便掌声雷动。想到这一场景,我总觉得推行简化字充满人文关怀,不仅是为了文化的普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否则,人们在一笔一画上,将要虚掷多少时间和精力。
⑤a至于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其实也是一种幼稚的想法。b文字是不能代替政治的。台湾说闽南话,难道大陆也要放弃普通话,推行闽南话吗 撇开这点不谈,就文字论文字,“以字促统”的想法是对台湾民众文化心理的一种误读。我们不能因为台湾通行的是繁体字,便认定台湾民众反对简化字。c事实并非如此。d我曾见过台湾一些要人的手迹,包括李登辉在内,他们也用大陆的简化字。台湾有家上海书局,专门销售简化字版图书,生意并没有因为简化字受到影响。e我有一位大学同学,他给在台湾的哥哥写信,特意用繁体字,“台湾”写成“臺灣”,结果被他哥哥传为笑谈,称他是不知变通的“迂老夫子”。f在台湾民众日益了解、日益亲近简化字的今天,我们却要“弃简投繁”,其结果只会造成混乱,说不定反而会干扰海峡亟岸的统一进程。
⑥在人类文明史上,曾有四大古文字,如今唯有汉字硕果仅存。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汉字还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风姿,简有简的神采。简化字虽然减少了汉字的笔画,但并没有损害汉字的特色,相反,有些字还有“削去冗繁留清瘦”的美感。说简化字粗糙,我看主要是一个习惯问题,一个心理问题。只要没有先入之见,你自然会发现,“黄四娘家花满蹊”是美的,“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样也是美的。
⑦拜托,千万别折腾汉字。
(选自《咬文嚼字》)2009年第4期,有改动)
阅读以上文章,回答题。
对选文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第⑤段论证的是“实行繁体字不能促进海峡两岸的统一”这个观点,跟“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这个论点没有关系。因此本题选B。
千万别折腾汉字
姚安隆
①这两年,总有人拿汉字说事。一会儿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儿又说用十年时间,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如果你像小沈阳那样问一句“为什么呢 ”他会说出一大串的理由:第一,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第二,台湾至今还在用繁体字,大陆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第三,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真像是真理在握似的。
②可是,了解一下汉字的历史,你就不能不对这种主张打个问号。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形态的繁简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汉字诞生之初,曾经由简到繁,这是为了提高识别的清晰度,让每一个汉字都能具有鲜明的标志;但繁到一定程度便成了负担,于是从汉代开始,汉字在总体上由繁趋简,人们考虑的是学习和使用的便捷。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这个大背景的。
③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灰尘”的“尘”字。它在战国时候的写法,是三个“鹿”字构成品字形,再在上面“鹿”的两旁各加一个“土”字。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群鹿飞奔,尘土飞扬。
就造字来说,这个字是造得很形象的;可是一个字要写三十九笔,在当时的书写条件下,简直是一场苦役。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先是去掉一个“土”字,后来又去掉两个“鹿”字写成了“麈”;即使简化到这种程度,人们还是不胜其“繁”,民间又出现了俗体字“尘”。
今天,这个字已经成为我们的简化字。“小土为尘”,何等聪明!它凝聚着我们祖先创造的智慧,也记录着汉字发展的轨迹。舍“尘”字不用而恢复到“麈”甚至是三“鹿”两“土”的战国形象,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④不错,现在是电脑时代,可学习汉字,还是要从一笔一画开始的,并不因电脑而改变它的认知规律。有位语言学家曾告诉我,当年推行简化字,他曾到一所学校里告诉小学生,“以后你们再写学校的‘学’字,只要写八画的‘学’,不必再写十六画的‘学”’。这话刚一说完,课堂里便掌声雷动。想到这一场景,我总觉得推行简化字充满人文关怀,不仅是为了文化的普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否则,人们在一笔一画上,将要虚掷多少时间和精力。
⑤a至于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其实也是一种幼稚的想法。b文字是不能代替政治的。台湾说闽南话,难道大陆也要放弃普通话,推行闽南话吗 撇开这点不谈,就文字论文字,“以字促统”的想法是对台湾民众文化心理的一种误读。我们不能因为台湾通行的是繁体字,便认定台湾民众反对简化字。c事实并非如此。d我曾见过台湾一些要人的手迹,包括李登辉在内,他们也用大陆的简化字。台湾有家上海书局,专门销售简化字版图书,生意并没有因为简化字受到影响。e我有一位大学同学,他给在台湾的哥哥写信,特意用繁体字,“台湾”写成“臺灣”,结果被他哥哥传为笑谈,称他是不知变通的“迂老夫子”。f在台湾民众日益了解、日益亲近简化字的今天,我们却要“弃简投繁”,其结果只会造成混乱,说不定反而会干扰海峡亟岸的统一进程。
⑥在人类文明史上,曾有四大古文字,如今唯有汉字硕果仅存。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汉字还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风姿,简有简的神采。简化字虽然减少了汉字的笔画,但并没有损害汉字的特色,相反,有些字还有“削去冗繁留清瘦”的美感。说简化字粗糙,我看主要是一个习惯问题,一个心理问题。只要没有先入之见,你自然会发现,“黄四娘家花满蹊”是美的,“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样也是美的。
⑦拜托,千万别折腾汉字。
(选自《咬文嚼字》)2009年第4期,有改动)
阅读以上文章,回答题。
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下列对汉字形美、义美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旦”,太阳在地平线之上,表示“天明”。与之相对的是“昏”(昏也可写作从一,从日)。因此本题选C。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阅读以上文言文,回答题。
解释下列画横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2)去后乃至( )(3)相委而去( )(4)下车引文(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阅读以上文言文,回答题。
“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君:
尊君:
家君: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阅读以上文言文,回答题。
“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 (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阅读以上文言文,回答题。
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阅读以上文言文,回答题。
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这是一篇小学二年级的课本,请你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认知规律以及你对阅读教学基本程序的理解,认真阅读钻研教材,写一篇教学设计。要求:把教学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附课文:
欢乐的泼水节
西双版纳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
这一天,人们提着水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上。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好了清水,清水里有的滴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的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上泼。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地上铺满了火红的凤凰花瓣,空中回响着欢乐的象脚鼓点。大家唱着歌,跳着舞,赛起了龙舟,放起了烟火,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课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并对学生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紧扣“欢乐”来写,可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课文配有插图,生动描绘了傣族人民相互泼水和唱歌跳舞的情景。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但不是很强,所以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习课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学会本课l6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合作探究等形式,得到口语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的锻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了解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泼水节的情景。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少数民族特殊的民情与风俗,并尊重不同民族的不同习俗。得到情操的陶冶。
【教学时间】
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凤凰花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气氛,激发情感导入
导语设计:教师: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来听听音乐,看看图画。(播放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同时出示火红的凤凰花画面)这幅凤凰花的图片展示的是一个地方的画面,是哪里呢
学生:西双版纳。
教师:在凤凰花开的西双版纳,生活着哪个少数民族呢
学生:傣族。
教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课——《欢乐的泼衣节》了。现在大家一起来看课本。
(导人:运用画面和音乐,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异地风情。)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1.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并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标注生字词,运用工具书学习。
赛、湿、幸、离、淋、水桶、西双版纳、凤凰、傣族、吉祥
2.提问学生思考: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为什么叫泼水节 人们相互泼水表示什么意思 读了这篇课文,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感受泼水节的欢乐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体验情感,朗读感悟。
(一)整体感悟第二段
1.过渡:想进一步去感受欢乐的泼水节吗 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请学生说一说读完后的感想。(这是对第二段的整体感知,同时为下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2.过渡:想参加吗 这里呀,老师刚刚接到一个邀请,傣家人要我们去过泼水节呢!大家快去准备准备,读1—2句,读好了,待会儿咱们就去。
(二)第一个层次1—2句,体现“做一做、读一读”
请学生齐读1—2句。(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做一做,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
(三)第二个层次3—4句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1.开始泼水了,自读3~4句,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2.谈话:你都想到了什么 (此处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有描述书上句子的;有谈感受的;有提出疑问的;有抒发对泼水节的向往的)
3.体验:教师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学生走下座位,互相追赶,体验泼水节的快乐。师生互相模拟泼水。
4.出示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录像。师生观看。
5.教师:体验、观看后,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带进句子再读,男、女生赛读3、4句。(以上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象,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体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四)第三个层次:第5句
1.角色体验:教师指一名学生问: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 出示第5句,指名请学生读。
2.教师述:怎能不高兴呢 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3.学生读3~4句。(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更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四、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理
(一)出示课件,《月光下的凤尾竹》响起。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第一句。
(二)第二句,以声像手段烘托,让学生在乐声中唱起来,跳起来,在象脚鼓声中赛龙舟。
在礼炮声中,在五彩缤纷的烟花中,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场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1.象脚鼓声响起,看:赛龙舟
2.听、看放烟火
3.师生读最后一句话,回归全文。激发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
五、巩固练习
1.提问学生:我们一起跟傣族人民度过了欢乐的泼水节,那场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全班齐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作业设计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的花瓣( )的泼水节( )的鼓点
( )的清水( )的鸟儿( )的生活
2.照样子,写句子。
例:来鸟岛玩的人很多。很多人来鸟岛玩。
(1)小草上闪烁着晶莹剔透的小露珠。
(2)花丛中飞舞着美丽的蝴蝶。
板书设计
欢乐的泼水节
早早早已
泼水节
(吉祥如意)
追赶淋湿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