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是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吴山图记
归有光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一段写了吴县的风景的山形风貌,但是没有暗写魏君。魏君在第二段才正式出现。
古诗文填空
(1)百......海,__________?(汉乐府《长歌行》)
(2)青斗笠,绿蓑衣,_________。(张志和《渔歌子》)
(3)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朱熹《春日》)
(4)沙鸥翔集,_________;岸芷汀兰,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
吴山图记
归有光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则海内之奇观矣观:__________________
(2)百姓扳留之,不能得扳留:__________________
(3)夫令之于民,诚重矣诚:_____________
(4)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惓惓:_____________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内容,完成下列填写。
(1)__________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________和评价的能力。
(3)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_________,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4)综合性学习的评价,重点考察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_________和合作态度。
吴山图记
归有光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白鹭
郭沫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文章6—8自然段描写了三幅优美的画面,请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
白鹭
郭沫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白鹭
郭沫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白鹭是一首诗,请简析其作用。
《白鹭》一文中首尾两段前后照应,“白鹭是一精巧的诗”指的是诗歌的形式美。“白鹭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指的是诗歌的和诗的意境美。
诗歌的结构紧湊,形式整齐。白鹭身段的大小,颜色和配合正是诗的形式美;诗歌的意境优美,韵味无穷,白鹭在“钓鱼、栖息、飞行”等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无穷的乐趣,也正如诗的意境美。
判断题。(在正确的后面打“√”,错误的后面打“×”)
(1)语文教学实施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
(2)口语交际教学需要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 )
(3)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因而在低年级要“多认多写”。( )
(4)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获取写作材料。( )
阅读三年级课文《三袋麦子》及其教学片段,完成题。
三袋麦子
韦伟
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口袋麦子。
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开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他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
小牛捧起饱满的麦粒,看了又看,心想:多好的麦子呀,我要先把它保存起来,等家里的草料和杂粮都吃完了,再慢慢吃这好东西。为了防止发霉和虫蛀,小牛经常把那袋麦子搬到屋外透透风,晒晒太阳。
小猴呢,他觉得面前的这袋麦子上等的麦种,便把一口袋麦子全种下了地。
一年以后,土地爷爷又来拜访小猪、小牛和小猴。
他先到小猪家,小猪说:“感谢您去年送给我那袋麦子,让我吃到了最好吃的东西。”说着,不由得舔了舔舌头。看着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
告别了小猪,土地爷爷来到小牛家。小牛告诉老人:“去年您送我的麦子至今还没吃完呢。”小牛抱出那只口袋,里面仍有半袋麦子。老人点点头。
最后,土地爷爷又来到小猴家。谈起去年那口袋麦子,小猴拉着老人的手,神秘地说:“请跟我来。”
土地爷爷跟着小猴到里屋一看,啊,麦囤里堆得满满的。小猴说:“我把麦子种下了地,这都是我的收获。您带一些回家吧。”老人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
教学片段:
师:小猪,小牛,小猴,都收到了一袋麦子。可由于他们的做法不一,结果就不一样。你喜欢谁的做法呢?
生1:我觉得小猴做法好。你看他把麦子都种下了地,收获更多麦子。
生2:我也觉得小猴做法好。小猪把麦子做成了面馒头和烙饼,没两天就吃完。小牛呢,也吃得只剩下半袋子。
生3:我和前两位同学想法一样。大家可以看插图上的土地爷爷,他也十分喜欢小猴,不然他怎么会摸着小猴头呢?还有大家再看课文,一年后土地爷爷看着憨厚可爱的小猪是忍不住哈哈大笑,看小牛半袋麦子是点点头,可看小猴却是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这说明土地爷爷赞赏小猴做的好。所以我喜欢小猴做法。
师:你能通过看图并结合课文来发表自己的思想,值得大家学习。
生4:我喜欢小猪。(其他同学很不理解一片嘘声)
师: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4:我觉得大家过年小猪做一些好吃的没什么不好,再说我们过年也都吃东西,像小牛和小猴那样,他们过年就没有东西吃了。
师:你有你的想法。也有一定道理,没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想法。
生5:我要补充,小猪本就贪吃,所以他才会把麦子做成好吃的。
生6:我也觉得小牛做法好,因为小牛做事有计划,他的麦子没有马上吃,而是先吃家里的草料、杂粮,还把麦子搬到外面去晒。
生7:小牛还挺节俭,一年后还有半袋麦子,我觉得他比小猪好。他也不像小猴那样,一年都没吃上麦子,可我想要是小牛把半口袋麦子像小猴一样种下地就更好了。
生8:我想问问认为小猪,小牛做法好的同学,如果不像小猴那样,又怎么能获得收获呢?小猴把一袋麦子变成了许多麦子,他每年都这样种,会有一辈子吃不完的麦子,不会像小猪,小牛那样,只有一时的幸福和快乐。
生9:我觉得小猪,小牛,小猴应该相互学习,学小牛做事要节俭,有计划,不能把好东西一下子就吃完,学小猴只有播种才有收获,而小猴把所有的麦子种下地,他一年吃不上东西。会饿一年。他可以种一点,吃一点。可能是小猴想种地多就收获多,只不过我也觉得他们之间应该相互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大家讨论中想法都不一样,但都有各自的道理,同时懂得相互学习不断的有新的想法,这很好,我希望大家今后经常这样做。
请完善本课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学讲课文故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三年级课文《三袋麦子》及其教学片段,完成题。
三袋麦子
韦伟
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口袋麦子。
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开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他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
小牛捧起饱满的麦粒,看了又看,心想:多好的麦子呀,我要先把它保存起来,等家里的草料和杂粮都吃完了,再慢慢吃这好东西。为了防止发霉和虫蛀,小牛经常把那袋麦子搬到屋外透透风,晒晒太阳。
小猴呢,他觉得面前的这袋麦子上等的麦种,便把一口袋麦子全种下了地。
一年以后,土地爷爷又来拜访小猪、小牛和小猴。
他先到小猪家,小猪说:“感谢您去年送给我那袋麦子,让我吃到了最好吃的东西。”说着,不由得舔了舔舌头。看着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
告别了小猪,土地爷爷来到小牛家。小牛告诉老人:“去年您送我的麦子至今还没吃完呢。”小牛抱出那只口袋,里面仍有半袋麦子。老人点点头。
最后,土地爷爷又来到小猴家。谈起去年那口袋麦子,小猴拉着老人的手,神秘地说:“请跟我来。”
土地爷爷跟着小猴到里屋一看,啊,麦囤里堆得满满的。小猴说:“我把麦子种下了地,这都是我的收获。您带一些回家吧。”老人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
教学片段:
师:小猪,小牛,小猴,都收到了一袋麦子。可由于他们的做法不一,结果就不一样。你喜欢谁的做法呢?
生1:我觉得小猴做法好。你看他把麦子都种下了地,收获更多麦子。
生2:我也觉得小猴做法好。小猪把麦子做成了面馒头和烙饼,没两天就吃完。小牛呢,也吃得只剩下半袋子。
生3:我和前两位同学想法一样。大家可以看插图上的土地爷爷,他也十分喜欢小猴,不然他怎么会摸着小猴头呢?还有大家再看课文,一年后土地爷爷看着憨厚可爱的小猪是忍不住哈哈大笑,看小牛半袋麦子是点点头,可看小猴却是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这说明土地爷爷赞赏小猴做的好。所以我喜欢小猴做法。
师:你能通过看图并结合课文来发表自己的思想,值得大家学习。
生4:我喜欢小猪。(其他同学很不理解一片嘘声)
师: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4:我觉得大家过年小猪做一些好吃的没什么不好,再说我们过年也都吃东西,像小牛和小猴那样,他们过年就没有东西吃了。
师:你有你的想法。也有一定道理,没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想法。
生5:我要补充,小猪本就贪吃,所以他才会把麦子做成好吃的。
生6:我也觉得小牛做法好,因为小牛做事有计划,他的麦子没有马上吃,而是先吃家里的草料、杂粮,还把麦子搬到外面去晒。
生7:小牛还挺节俭,一年后还有半袋麦子,我觉得他比小猪好。他也不像小猴那样,一年都没吃上麦子,可我想要是小牛把半口袋麦子像小猴一样种下地就更好了。
生8:我想问问认为小猪,小牛做法好的同学,如果不像小猴那样,又怎么能获得收获呢?小猴把一袋麦子变成了许多麦子,他每年都这样种,会有一辈子吃不完的麦子,不会像小猪,小牛那样,只有一时的幸福和快乐。
生9:我觉得小猪,小牛,小猴应该相互学习,学小牛做事要节俭,有计划,不能把好东西一下子就吃完,学小猴只有播种才有收获,而小猴把所有的麦子种下地,他一年吃不上东西。会饿一年。他可以种一点,吃一点。可能是小猴想种地多就收获多,只不过我也觉得他们之间应该相互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大家讨论中想法都不一样,但都有各自的道理,同时懂得相互学习不断的有新的想法,这很好,我希望大家今后经常这样做。
简述该教学片段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①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此案例中老师引导学生去说出谁的做法好,体现了这一点。
②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这个片段中,该教师通过问答的形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并且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的模式。
③这个片段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统一到教学中去。
④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阅读古诗《草》教学片段,谈谈对低年级古诗教学的借鉴意义。
师:回家后谁愿意把这首诗背给奶奶听?(众生举手,师请一男生到台前)现在我当你的奶奶,奶奶没什么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哟。
生:奶奶,我背古诗给你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花不写干嘛写草啊?
生:(一愣)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都烧光了,可第二年它仍然能长出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背吧!
(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冬天就干枯。
师:你真棒,奶奶明白了。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小朋友放学回家请把草这首古诗背给家里人听。
①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作者写草体现出这一点。
②新课标指出,这位教师的教学符合诗歌的文体教学。阅读诗歌,应通过品味语言来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重视诵读。该案例中通过模拟学生背诵并讲解诗文内容来体会草的品质。
③新课标指出,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案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诗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真正实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的模式。
④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激励功能。案例中,教师及时的评价了学生,多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阅读口语交际课《打电话》的教学片段,写出该片段设计的意图.
(现场模拟打电话,老师扮阿姨拨通阳阳家的电话,阳阳拿起电话听筒。)
阳阳:您好。
阿姨:你好,是阳阳吗?
阳阳:请问您是谁?
阿姨:我是你的王阿姨呀!
阳阳:王阿姨好。
阿姨:我有事找你妈妈,她在家吗?
阳阳:妈妈不在家,她刚出门买菜去了。
阿姨:那请你转告她,下午2:00我在人民医院门口等她,一道去看望李琼老师,她生病住院了。
阳阳:阿姨,你们是下午2:00在人民医院门口见面对吗?
阿姨:对,如果你妈有什么不清楚的,叫她拨打这个电话给我:XXXX,你把电话号码记下来不要忘了。
阳阳:好的,我记下了,谢谢王阿姨,再见。
阿姨:阳阳再见。
①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案例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说话,还引导学生注意倾听,注重了这些能力的培养。
②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案例中,教师以设置打电话这样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情境非常具体。
③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案例中,教师选取打电话这个主题,非常贴近学生实际。
④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案例中,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表达,交流,发挥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习作教学设计提纲(节选),请根据教学目标,请将教学过程的第四环节补充完整。
我做了一次小实验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课前实验及欲学材料,梳理出写小实验的的基本要求。
(2)能在真实场景下实验操作,运用已学关键语句写清试验过程。
(3)典型引路,面向全体,运用多种方式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回顾实验,借鉴材料,梳理架构。
第二环节:现场实验,知道观察,积累素材。
第三环节:借助课文,激活素材。
(1)联系已学课文,复习关键词句。
(2)借助观察图表,口述实验过程。
(3)运用关键语句,完成习作初稿。
第四环节:对照要求,讲究方法,指导修改。
(1)_______
(2)_______
(3)_______
第五环节:修改完善,誊清较高,提交老师。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