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
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
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能力为标志。
成熟是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成熟,生理成熟的表现是具有生殖能力。
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教学计划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特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其中心问题就是开设哪些科目。
学校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是学校生活中一个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交往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形式不同,学生的反映也就随之各异。故正确答案为A。
我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
班级授课制又叫集体教学、课堂教学,是指把年龄相仿、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故正确答案为B。
品德构成的基础是()。
道德观念是品德构成的基础。
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 )。
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下列哪种做法不利于教育发挥促进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 )
教育不是始终顺应儿童的成熟,而是要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 )的认识。
个人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这种思潮在18、19世纪的西方占据上风。因此,答案为D。
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指( )。
美育的超美育功能并不是单纯的指美育教育,是在美育教育之外隐藏着的间接的促进德育、智育、体育发展的作用,是一种蕴含着丰富含义的教育形式。因此,正确答案选B。
泰勒提出了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的主张有别于以往的做法,做到了目标后的行为及能在生活中运用的范围。他采用的表述方式是( )。
泰勒提出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是二维图表式。
由卢扎诺夫创立的( )注重强化联想,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与无意识功能统一,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更多有效的信息。
卢扎诺夫创立了暗示教学法。
教师的教育素养基本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二是教育技巧。
教师的教育素养包括教育思想和教育技巧两个方面。
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 必须具有( )。
教师要胜任某学科的教学工作,必须广泛准确地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熟练运用基本技能,这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是他胜任工作的基本要求。
纠正认识中不合理的绝对化要求、过度泛化、夸大后果等症状通常用( )的方法。
纠正认识中不合理的绝对化要求、过度泛化、夸大后果等症状通常用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
1942年罗杰斯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中提出“()”的观点。
罗杰斯提出了 “当事人中心”的观点。
外部分组按照学生的( )来编班。
外部分组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来进行,打破年龄限制。
下列原则中既属于我国中学教育原则又属于德育原则的是()。
因材施教原则既属于中学教育原则又属于德育原则。
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是( )。
班主任是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
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根据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方法划分课的种类,可分为()。
教育的功能有( )。
教育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文化传统的影响,并对这些产生反作用,即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
教学计划在基本内容上主要是指( )。
班级目标的设计依据有( )。
{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学生的{ }主要指他们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的知识的能力。
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成熟
成熟: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简述基础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2)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能力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
(3)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无论哪个学生都要学习。基础型课程要求很严格,必须有严格的考试。
(4)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它随学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国家课程
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 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 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 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 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 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 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 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儿开始。
广义的教育目的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有什么作用
【要点】教育使得人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人的个性发展空间越来越 大。(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作用:①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②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③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还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的技能;④还使人们清醒地认识知识是为人类所用的。(2)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作用。人的身体力量发展有多种途径,教育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人的精神力量的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3)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译。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要点】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可以测量,而目的是不能测量的。
教师编写课时计划(教案)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要点】教师编写课时计划的一般步骤是:(1)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 点和难点;(2)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3)考虑课的进行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4)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5)写出课时计划。
班级的规章制度由哪些部分组成
【要点】班级的规章制度由以下部分组成:(1)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有关班集体与学生管理的制度;
(2)学校根据教育目标、上级有关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
(3)班集体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