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杜威所提供的教育思想被称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阅读技能是一种( )。
阅读技能是一种心智技能。
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在教学中主张( )。
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在教学中主张发现法。
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称为( )。
上位学习是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而下位学习是通过演绎获得意义的学习。
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学习称为( )。
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学习称为概念学习。
在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存储形式是( )。
在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存储形式是视像和声像。
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教师的( )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知识结构的核心。
掌握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称为( )。
掌握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称为命题学习。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都是三角形的()。
变式就是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如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等都属于三角形,是三角形的变式。
知识获得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直观和( )。
直观和概括是知识获得的主要途径。
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
新学习的信息对回忆已有旧信息的抑制作用称为倒摄抑制。
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
个体成就动机包含两种成分,即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根据学习的层次,比概念学习低一层的学习是( )。
加涅按照学习情景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到高的顺序,将学习分 成八类,分别是: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 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故比概念学习低一层次的应该是辨别学习。
一个测验或测量工具能够正确测量所要测量事物的属性或特征的程度被称为( )。
效度是指测验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或测量工具正确测量了其所要测量的事物的程度,而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
创造性思维的三个主要特点是( )。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发散性,表现为流畅性、独创性和变通性。
将学业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个人外部的稳定因素,指的是归因于( )。
能力属于个人内部的稳定因素,努力是个人内部的不稳定因素,运气是个人外部的不稳定因素。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在一门课程结束后进行考试或测验,以评价学生 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这种评价方式被称为( )。
形成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平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配置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诊断性评价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在教学策略里,情景教学是一种( )。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包括:发现教学、情境教学和合作学习。
对知识最好的复习方法是( )。
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是对知识的最好复习。
学习英语单词“house”时,学生将该单词用中文“耗子”来帮助记忆,这是一种()。
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有( )。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
王敏英语考试得了90分,她将原因归结为自己持久努力的结果,这种归因是()。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有( )。
将成功归因于任务难度低,这种归因是( )。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将强化分为( )。
理解学习策略的定义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
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因素有( )。
每一个问题都必须包含( )。
在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们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 }。
学习准备
学习策略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要点】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是一个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儿童在游戏中只是个人独立活动,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
(2)权威阶段(6~8岁)。此阶段又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 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3)可逆性阶段(8~10岁)。此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一成不变的东西。
(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 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这时的儿童往往更多地从行为的动机而不单纯是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责任,而且与成人的关系也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
如何理解品德的含义?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指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简述遗忘规律。
【要点】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事物不能或者错误地再认或回忆。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著名的遗忘规律。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先快后慢)。
简述教师的正确学生观的内容。
【要点】正确的学生观是指对学生有一个科学而客观的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正确认识学生的向师性和独立性。既要珍惜学生的向师性,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建立教学相长、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
(2)正确认识学生的能动性和可塑性。既不能忽略学生内心的感受和积极探索的欲望,也不能忽略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是激励学生成长进步的根本动力,是教师留给学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教师正确的学生观的核心内容。
(3)正确认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发展潜力。要侧重于从因材施教的角度看待个别差异,从提高基本素质的角度为学生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这是教师树立正确学生观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根据品德形成的过程与影响因素,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要点】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2)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3)利用群体约定。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4)价值辨析。即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价值辨析有多种策略,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需经历三个阶段,即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阶段。个体只有从头至尾地完成这一过程,才能说他真正具有了某个稳定的价值观念,也才能较持久地指导行动。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也是非常有效的。
请结合实际,论述班主任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要点】(1)转变观念,科学地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2)创设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
(3)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舆论氛围。
(4)协调科任教师及家长的教育力量,齐心协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