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主要是指( )。
幼儿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因材施教体现了幼儿教师劳动的( )特点。
因材施教体现了幼儿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说,( )的成熟标志着儿童个性的成熟。
个性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就是自我意识。幼儿的自我意识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幼儿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其个性的成熟。
成人往往按照自己习惯设计的蓝图去要求、塑造儿童,使儿童的天性得不到发展,这是因为在制定学前教育目的时未考虑到( )。
成人往往不能从幼儿角度出发思考幼儿教育,忽视幼儿特定年龄阶段的需求。
客观公正性原则、( )、连续全面性原则和参照性原则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评价的基本原则。
学前语言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主要有:客观公正性原则、连续全面性原则、诊断有针对性原则、参照性原则。
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机构出现在( )。
福禄贝尔在德国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游戏的本能偏爱,满足儿童爱玩、好玩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和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这就是( )。
实施游戏化方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游戏活动教育化,二是教育活动游戏化。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游戏的本能偏爱,满足儿童爱玩、好玩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和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这是教育活动游戏化。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保持一颗( ),因为它是教师通往每个孩子心灵的桥梁。
爱心是教师通往每个孩子心灵的桥梁。
“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反映了幼儿心理活动( )。
幼儿心理活动的发展是循序渐进地进行的。
我国托儿所(或幼儿园、托儿班)的特色是( )。
我国幼儿园具有为幼儿和家长服务的“双重任务”,任务之一是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具有保教性;其二是幼儿园同时为家长投入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具有社会福利性。
幼儿园教的主体是( )。
幼儿园的教学中,教的主体是幼儿教师,学的主体是幼儿。
适合1~3个月婴儿的玩具有( )。
1~2个月婴儿的眼光只能短暂地停留在一个物体上,1~2个月后才能较好地集中视线,这时可在小床上悬挂彩色玩具,如气球或吹塑动物玩具,还可在婴儿耳边轻轻地摇铃,使其跟着声音做转头动作。
“要求幼儿认识国旗、国徽,培养幼儿的爱国意识”属于幼儿园教育目标层次中的( )。
远期目标是指导幼儿园开展教育工作的纲领性目标,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属于幼儿( )的目标。
幼儿品德教育(简称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和个性。
一些幼儿园的小朋友常常会在课间休息时,忘了上课的时间而导致下节课迟到。这是因为他们的( )发展不够精确。
幼儿上课迟到,是因为不能准确把握课间休息的时间长短。
把等量的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球形或长条形,有的幼儿认为球形大,有的认为长条形大。这说明幼儿的思维具有( )。
幼儿之所以不知道球形和长条形是一样大的,是因为他们只从一个角度考虑问题,而看不到问题的本质。这说明他们的思维具有片面性。
下列选项中属于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是( )。
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特点是理性、严格、民主、耐心和爱。
“揠苗助长”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 )。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剐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违背这个顺序。
在非正规性科学活动的指导中,错误的做法是( )。
非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和设备,供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从自己的发展水平出发选择活动的内容,决定学习的方法。
一个儿童欣赏完齐白石画的虾后,对老师说:“看到这幅画,我好像看见了真的虾,会动会跳。”这主要是幼儿的( )在起作用。
感受美是审美的基础。幼儿在看完齐白石的画后,产生的审美体验正是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说明其能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20世纪30年代我国幼儿教育界有“南陈北张”的说法,是指( )。
庞丽娟采用“同伴现场提名法”将幼儿同伴社交地位分为( )。
学前社会教育的特征包含( )。
幼儿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 )。
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基本要求有( )。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通过“艺友制”来解决幼教师资的培养问题。 ( )
错误
用“艺友制”培养幼教师资,是陶行知先生首创的。
幼儿园中必须给幼儿教授大量的读、写、算知识,否则影响幼儿智力的开发。 ( )
错误
幼儿园以活动为主要内容,只涉及简单的读、写、算,大量的文化知识学习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阶段的需要。
南京燕子矶幼儿园的创建者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 )
错误
南京燕子矶幼儿园的创建者是陶行知。
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
正确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侧重于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 )
错误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该以正常学生为主适合幼儿身心发展阶段的需要。
幼儿最初的美感是从幼儿园开始的。( )
错误
幼儿最初的美感是从日常生活开始的。
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积极、正向的影响,包括一种学习使儿童具备了进行另一种学习活动的良好准备状态,一种学习节约了另一种学习所需要的时间,或是已具备的知识经验使儿童有效地解决面临的新问题。( )
正确
有的幼儿园在课程中将社区的历史、风俗、革命传统等作为乡土教材来利用,使幼儿园教育内容丰富而有特色,这发挥了社区环境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
错误
社区文化对幼儿园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无形地影响着幼儿园的教育,优秀的社区文化更是幼儿园教育的宝贵资源。有的幼儿园将社区的历史、风俗、革命传统等作为乡土教材来利用,丰富了教育内容,发挥了社区文化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题目中“这发挥了社区环境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错误。
是否把提升个人做人的价值与尊严看作教育的目的,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
正确
元素性音乐教育思想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核心。( )
正确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广义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狭义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则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或其他长辈)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
教育法律权利
教育法律权利指的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教育法、教育法律规范享有的某种权能或利益,表现为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做出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也可以要求他人做出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
(1)提高家长和教师的心理素质;
(2)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中;
(3)及时发现问题,适时疏导;
(4)尊重幼儿人格,不要妄下结论;
(5)整合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
简要说明幼儿掌握语音的特点和难点。
幼儿掌握语音的特点和难点如下:
(1)幼儿期(3~6岁)是能够掌握本民族全部语音的年龄。
(2)发音错误的集中点:辅音、发音方式。
(3)发音难点在于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原因是:①生理原因,生理上不成熟,不能恰当支配发音器官,不善于掌握发音部位和方法;②语言环境影响,主要是方言的使用。
简述如何使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1)重视幼儿的自发性游戏。
(2)充分利用游戏组织幼儿园各类教育活动。
(3)满足幼儿对多种游戏的需要。
同时,幼儿对游戏种类的需要又是发展变化的。作为教师,应不断观察幼儿游戏的兴趣和对游戏种类的需要,根据幼儿的需要组织游戏,这样才能使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
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第一阶段:0~2岁左右,皮亚杰把这一阶段称为感知运动阶段。
这个阶段的婴儿只能依靠感知和动作来适应外界环境。
第二阶段:2~7岁,称为前运算阶段。在此阶段儿童发展了“象征功能”。即表象。也就是说,儿童开始运用心理表象来再现那些不在他眼前出现的人、物和事。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这阶段大约在7~11、12岁之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有一种内化了的或心理的动作组成。这种活动可以使儿童的逆转思维回到它的起点。因为这起点经常是与儿童看得见的实物联系在一起的,因而这些行动称之为具体运算。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大约在11~15岁。表现为获得抽象思维能力和从可得到的信息得出结论。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思维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
在教育活动中,如何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试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试述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和同事研究了狗的消化过程,提出了著名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在经典性条件作用论中,一个起初不能引起反应的中性刺激(如铃声)与一个无条件刺激(如肉粉)配对出现,进而能够诱发反应(如分泌唾液)。
(1)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①获得与消退
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以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②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作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
(2)评价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论能较有效地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的。但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作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
(3)经典条件反射与幼儿教育
经典条件反射是幼儿早期学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它是幼儿较为广泛和普遍的一种学习方式,体现于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
班上正在进行“给你一封信”的主题,孩子们对邮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图片和资料。后来孩子们决定做一个大邮筒放在幼儿园门口给小朋友们寄信。大家收集来了大纸箱、塑料筒、长纸筒等,这么多的东西摆在眼前,孩子们反而茫然了,一时无从下手。老师高兴地说:“哇!我们这下真的可以做一个超级漂亮的大邮筒啦!”孩子们听了也兴奋了,纷纷动起手来。
基本形状做好了以后,孩子们反而为一些细节问题做了难。圆柱形组的孩子为了做邮筒的底座犯愁了,因为纸板太厚,他们剪不动,老师走过去用大剪刀给他们剪了一个漂亮的底座;方形组的孩子为了邮筒上的标志而争吵起来,“中国的标志是一个黄色的楼梯样的”“不对,是一个小旗子飘的样子”“中国的表示是天安门呢”“不对,邮筒是寄信的,要画一个信的样子”“邮筒上没有画,要写字的”……老师将一本孩子自制的邮筒画册递给他们,孩子们很快就从书上找到了满意的答案。大家都做得非常开心。
请根据幼儿和教师相互关系的相关知识,结合案例分析活动中幼儿教师的表现。
在活动中,老师始终关注着幼儿的学习,并时刻做好激发师幼互动和受动反馈的准备。
但是老师并不是从头至尾主导着师幼的互动。在活动开始阶段也就是师幼互动开启的时候,老师做的是静静地观察和倾听孩子的需要,调动并支持孩子的兴趣;在孩子主动发起互动后,活动进入了高潮,但老师也没有大张旗鼓地介入,而是将自己悄悄地变成了一个被动者,给幼儿打下手,“剪一下”“放一本画册”,在孩子进人自主活动状态,自信地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探索表达的时候,孩子的表现仍然左右着老师的视线,他们的需要决定着老师的行为。
在这个活动中,幼儿教师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只在孩子必要时才直接给予一些帮助,而不是对幼儿放任自流,或者忽视全局。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专业素养是这位教师正确把握自己角色的关键。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