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幼儿沟通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
教师与幼儿沟通时,语言要明确、通俗,便于幼儿理解。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我国的( )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这是科学的、符合世界幼儿教育发展趋势的决策。
我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这是科学的、符合世界幼儿教育发展趋势的决策。
幼儿教师在教授动作示范时往往采用“镜面示范”,原因是( )。
幼儿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是( )。
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将体育放在首位,故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是良好的身体素质。
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创立者是( )。
福禄贝尔于1837年创建了一所学前教育机构,并于1840年正式将其命名 为“幼儿园”,成为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学前教育阶段美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幼J1( )。
幼儿美育不是美术专业知识的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幼儿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矫正幼儿口吃的主要方法是( )。
解除紧张是矫正幼儿口吃的重要原则性方法。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种观点的实质是( )
遗传决定论认为认知发展是由先天的遗传基因决定的,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自我展开的过程。’
从狭义上理解,幼儿园环境是指( )。
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指幼儿园内所有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教师在向小班幼儿描述常规时应避免使用“反话”。这是由于( )。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理解能力弱,因此小班幼儿的指导用语应是简洁明了的语言。
小明特别想吃西瓜,就告诉妈妈,爸爸想吃西瓜。这表明其认知发展处于( )。
小明认为爸爸和自己的想法一样,以自己的处境和角度来考虑爸爸的感受。这说明小明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自我中心性是前运算阶段的特征。
环境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要体现环境的( )。
环境与教育目标相一致也就是环境设计的目标要符合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与幼儿园的教育目标相一致,要体现教育性。
如果一个班大多数儿童的作品和老师的范画差不多,说明( )。
题中老师的指导显然已经限制了儿童的个性和自由创造。教师要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掘幼儿的创作潜能,在民主宽松的环境中,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而不要一味地要求幼儿临摹老师的作品,使美术活动变成死板的训练。
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约为( )。
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约为7±2个信息单位。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 )。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下列关于幼儿认知发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幼儿的认知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不能离开具体形象来理解事物。单凭言语描述,儿童是不能理解他从未见过的水果的。
情绪是婴幼儿交往的主要工具,这是因为情绪具有( )。
情绪在婴幼儿的交往中起信号作用。
下列关于学前儿童科学活动重要性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起始阶段和基础环节。学前儿童处于人生的最初阶段,其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完善,因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一种科学启蒙教育,其追求的目标是让儿童享受科学探索过程带来的乐趣,而不是记忆一些专业的术语和掌握多么高深的科学理论。
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刺激的( )。
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某教师在美术教育中,用叮咚的音乐声引导幼儿感知画面的雨滴,用激烈的节奏引导幼儿感知密集的线条。该教师运用了( )。
情境观察法是教师根据美术活动的需要为幼儿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使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引发相应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幼儿学习的教学方法。
下列属于家园合作方法的有( )。
家园合作的方法主要有家长直接参与和家长间接参与。家长直接参与,如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夏令营活动等;家长间接参与,如家访、家园联系簿,家长委员会、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等。
教育实验的一般程序包括( )等几个步骤。
教育实验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影响改变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它的一般程序包括:确定课题、实验设计、实施设计和总结整理。
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包括( )。
性格的特征差异表现在( )。
我国幼儿教师的义务有( )。
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
错误
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
正确
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旋律而不是节奏。( )
错误
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而不是旋律。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错误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终身教育的开端。
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
正确
智能玩具会完全取代传统玩具。( )
错误
智能玩具一方面能使儿童的视觉、声觉等感官受到刺激,能丰富儿童的科技知识,增强科技意识,但同时也使儿童失去了动手操作、亲手制作玩具的机会和兴趣,以至于出现离开玩具就不会游戏的儿童越来越多的现象,所以智能玩具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玩具。
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复杂、极艰难的工作,有其特殊的理论、方法和规律。( )
正确
气质无所谓好坏,但由于其能影响儿童全部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对待,将会成为形成不良个性的因素。( )
正确
幼儿园课程只需要向儿童传递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类最浅显的知识,这说明幼儿园课程具有生活性。( )
错误
幼儿园课程只需要向儿童传递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类最浅显的知识,这说明幼儿园课程具有启蒙性。
技能性的特点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明显特征之一。( )
正确
简述幼儿园与家庭联系的内容。
(1)了解学前儿童的家庭及在家情况;(2)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各项工作;(3)向家长宣传学前儿童教育的知识;(4)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5)吸收家长参加幼儿园工作。
学前儿童常用的记忆策略有哪些?
记忆策略是儿童采用的接受信息、提取信息的方式,它直接影响着记忆的效果,儿童常见的记忆策略有:(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3)间接的意义识记。
简述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特点。
(1)对别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从简单到复杂; (2)从需要明显的外部线索到能理解隐蔽线索;
(3)移情能力的水平随儿童完成任务的难度而变化;
(4)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可能在4~6岁。
试述注意的规律与幼儿活动的关系。
注意的规律主要表现为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的分配等方面。它与幼儿活动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利用这些规律的教育意义。
(1)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注意具有选择信息的功能,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的发展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规律:①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的;②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③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受强化方式的影响。我们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如何引导幼儿注意选择活动的目标,应该考虑到这些规律。
(2)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②活动中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注意的对象新颖、生动、形象鲜明,活动的游戏化,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幼儿的身体状况;③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
(3)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这就是注意的分配,发展注意的分配能力,考虑注意分配的条件。①如果对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比较熟练,或者对其中一种活动掌握得非常熟练,甚至接近于自动化的程度,那么,注意的分配就比较好。另外更要注意,当要求幼儿注意两件或更多的事情时,其中有一件或几件应该是幼儿已经掌握的或熟练的,是幼儿能力范围之内的,是幼儿非常熟悉的事物。否则,幼儿的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②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在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系。
(4)注意的广度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察觉和把握对象的数量。幼儿注意的范围是比较小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注意的范围在逐渐扩大。一般来说,幼儿在较短的时间片段中不能注意较多的事物。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注意对象的特点;②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
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即儿童能够运用已有 的知识经验独立地完成任务,不需要教师的帮助即可达到的水平;另一种是儿童的第二个发展水平,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 的帮助才能达到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简述幼儿家庭教育的作用。
(1)家庭教育保证了幼儿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2)家庭教育促进了幼儿智力潜能的最大开发;
(3)家庭教育促进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4)家庭教育提高了儿童的审美能力;
(5)家庭教育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角色扮演法的特点是什么?
(1)角色扮演训练是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减少消极社会行为的有力手段;
(2)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兴趣;
(3)角色扮演训练与表演游戏是截然不同的,角色扮演更有利于发展幼儿思维力、想象力及创造性;
(4)角色扮演注重对他人内心世界的分析,促进儿童角色承担能力的提高。
试分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并提出改革建议。
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
(1)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教育特点:主导活动方面;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师生关系;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置;
(2)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规律。
改革建议:
(1)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
(2)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3)结合地区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
(4)加强家、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
小班科学活动:叮叮当
【活动目标】
1.感知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尝试分辨一些不同的声音。
2.指导耳朵能听声音,要保护好耳朵。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小动物头饰。
2.空铁罐每人一个,石块、沙子、米粒或者黄豆、树枝若干。
3.铃一个。
根据所提供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准备材料,设计小班科学教育活动“叮叮当”,要求写明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1.感知声音。
请幼儿自由选择桌上的材料进行操作,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
听一听都有些什么声音?是怎么听到的?
2.倾听分辨不同的声音。
教师摇动铁罐,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是否一样。
分别将黄豆、米粒、报纸装入空罐子中,请幼儿倾听辨别,并根据声响找出与罐子内相同的物品,然后检验是否正确。
小结: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3.游戏:谁的耳朵灵。
幼儿集中到活动室中间,用头饰遮住眼睛,由教师或一位能力强的幼儿在全体幼儿的前、后、左、右等不同方位敲响某一乐器,请全体幼儿用手指指出声音来源的方向。
小结:耳朵能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声音。
4.讨论怎样保护耳朵。
没有耳朵会怎样?
请幼儿捂上耳朵,教师轻声说话,引导幼儿感知听不见的不方便。
怎样保护耳朵?(不要对着耳朵大声说话、不要让水流进耳朵或留在耳朵里等)
【活动建议】
1.活动后可带幼儿到户外散步,听一听自然界发出的各种声音。
2.除了游戏“谁的耳朵灵”外,还可带幼儿到户外空地上进行听辨音源的游戏。
方法:幼儿戴上头饰遮住眼睛,教师敲击铃鼓或小铃,幼儿根据声音的来源朝相对应的方向前进。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