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中,活教育方法的核心是( )
“做”是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中活教育方法的核心。
( )是儿童语言真正形成的时期,也是儿童语言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此时期会出现“词语爆炸现象”。
1.5~2岁是儿童语言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儿童掌握词汇的第一个转折期。词汇数量迅速增加,出现“词语爆炸现象”。
正规性科学活动的作用不包括()
正规性的科学教育活动的作用主要有保证每个儿童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技能;教师的直接指导提高了儿童的学习效率;集体教学的形式可以使儿童和同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在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中,感官训练的重点是( )
在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中,感官训练的重点是触觉训练。
幼儿园社会教育确立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必须依据社会的要求,幼儿的发展及()等几方面。
制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社会的要求、幼儿的发展、学科本身。
下列关于学前社会教育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的性灵,培育有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蹦蹦床属于固定性运动器械中的()
弹跳类指专门用于作弹跳动作练习的运动设备,如蹦蹦床、充气小城堡等。
在我国幼儿园的美术教学实践中,最常见的方法是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幅范画,让孩子临摹下来。你觉得这种方法()
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并不是让幼儿掌握绘画的技能。教师挂一幅范画的做法束缚了幼儿的创造力,是不可取的。
下列不属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是( )
学前语言教育活动可分为谈话、讲述、听说游戏、早期阅读和文学作品学习五个方面,其中不包括演讲。
幼儿在画画时,开始时画小人,后来在头部——大圆圈上加上些小圆圈、小点点,就说成是大树。这说明此阶段幼儿绘画时()
幼儿画出的形象含义经常是不稳定的,他们往往在画好的形象上再加上几笔就说成是别的东西。幼儿开始是要画小人,后来画成大树,这是形象含义的改变。
对幼儿英语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当关注( )和幼儿对所听英语的理解程度。
在学前期,幼儿无论学习哪种语言,其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要提高幼儿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为其以后系统的语言学习奠定基础。
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中的综合课程本质上还是属于()
由于我国学校教育中的综合课程较多还是预定的、外在于学生的学科内容的整合,而非源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对相关内容的兴趣和认识需要,因此,它本质上还是属于学问中心课程,理当归为学科课程,只不过不是单一学科,而是被整合在一起的多种学科。
下列不适合幼儿探索的科学内容是()
幼儿科学探索的主要内容有气候和季节现象、常见的物理现象以及简单、安全的化学现象,而四季的成因内容过于抽象,不适合儿童探索。
研究表明,人们谈话时所传达的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手段传达的。
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在人们的交际行为中,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占35%,而65%的信息则是通过非语言交际(主要是身体语言)来传递的。
下列属于幼儿园课程主要特点的是( )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包括基础性、启蒙性、生活性、游戏性、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潜在性。其中,游戏性属于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特点。
幼儿园应建立( )和病儿隔离制度,认真做好计划免疫和疾病防治工作。
卫生消毒工作是幼儿园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幼儿园应建立卫生消毒和病儿隔离制度,认真做好计划免疫和疾病防治工作。
老师对小朋友说:“在草地上走,会把小草踩疼的。”儿童就信以为真,都不去踩小草了。这反映了儿童学科学具有( )
儿童学科学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当儿童踩小草的时候会想到自己被踩到了会疼,由自己的感受想到小草的感受也会疼。
调整幼儿体育游戏的活动量最主要应考虑( )
幼儿教师在选择幼儿体育游戏活动时,最主要考虑的是幼儿生理的变化。
奥尔夫体系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和综合教学。
集体教学和综合教学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组织形式。
下列对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重视孤立的感官训练、忽视创造力、缺乏社会互动,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局限性。
简述幼儿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1)幼儿的有意注意依赖于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 (2)幼儿对活动目的、活动任务的理解程度;
(3)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良好的活动方式;
(4)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
(5)幼儿的性格与意志特点。
性格
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不同性格特征的社会价值是不一样的。因而,性格便成为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学生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积极思考,自己体会、“发现”概念和原理。它是两种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材料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简述现代生物学与生态学理论对学前社会教育的启示。
观察法(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运用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对处于自然状态中的客观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探究,从而获取科学事实、探索科学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简述蒙台梭利“一个有准备的环境”的特点。
(1)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有助于幼儿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
(2)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幼儿能在那里安静而有规律地生活;
(3)一个生气勃勃的环境,幼儿在那里充满生气、欢乐和可爱,毫不疲倦地生活,精神饱满地自由活动;
(4)一个愉快的环境,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为幼儿设置的,适合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幼儿有极大吸引力。
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
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儿童在园的一日生活环境,有计划地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更加自由宽松的语言交际环境。鼓励儿童积极、主动地利用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进行自由的集体、小组或个别交流,使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练习听、说、读的基本技能,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游戏法(饮食营养教育方面)
儿童绘画活动中象征期构思过程有哪些不稳定的表现?
简述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
(1)从上至下(首尾规律);
(2)由近及远(近远规律);
(3)由粗到细,或者说由大到小(大小规律);
(4)由整体到分化(从整体到局部规律);
(5)从无意到有意(无有规律)。
一位教师在引导学前儿童研究“鸟的本领”时,制定的教育目标是:帮助学前儿童了解鸟的各种本领以及鸟的一些生活习性。可是活动刚刚进行不久,当一些小朋友看到一本有关鸟和飞机的图书时,忽然对飞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飞机这么重怎么能飞?”“飞机的翅膀不会动怎么飞呢?”教师认为这也是一个极好的探索内容,它不仅可以延续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因为飞机就是从鸟的飞行中找到灵感而发明出来的,而且可以进一步发展学前儿童探索问题的能力。于是,就及时地调整了教育目标,提供了玩具飞机、图片、VCD等材料,满足学前儿童探索飞机靠什么起飞、怎么飞的愿望。
通过该案例,你认为教师在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时应该怎样做?
(1)这一案例体现了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成性特性。教育内容的生成性是指教育内容超越事先的计划性,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在即时的情境、突发事件中,或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需要、兴趣和提出的问题临时安排。(2)学前儿童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当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他们才能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学前儿童有自己的需要、兴趣特点,只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尊重儿童就要尊重他们的需要和兴趣特点,开发和利用学前儿童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扩展成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成科学教育活动。教师在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时要做到“心怀教育大目标,随时调整小目标,接纳儿童的新目标”。
森林里的饼屋
森林里有一间饼屋,小猫正忙着做薄饼。搅一搅,拌一拌,咕噜咕噜,啪!薄饼做好了,好香呀!
喳喳,喳喳,小喜鹊来了。“你好,我们要吃薄饼。”小猫:“好,我来给你做!”
搅一搅,拌一拌,咕噜咕噜,啪!小喜鹊薄饼做好了!小喜鹊:“喳喳,真像我们,谢谢小猫!”
咩咩,咩咩,小绵羊来了。“你好,我们要吃薄饼。”小猫:“好,我来给你做!”搅一搅,拌一拌,咕噜咕噜,啪!小绵羊薄饼做好了!小绵羊:“咩咩!真像我们,谢谢小猫!”
嗨呦,嗨呦,大象来了。“你好,我要吃薄饼。”小猫:“好,我来给你做!”搅一搅,拌一拌,咕噜咕噜,啪!大象薄饼做好了!大象:“呵呵,真像我、真大,谢谢小猫!”
小猫做的薄饼香香的、软软的,森林里的小动物都喜欢吃。
幼儿喜欢吃饼干,又喜欢动物形象,更喜欢听动物的故事。请设计幼儿园小班教案——森林里的饼屋,让幼儿和动物朋友们一起享受童真童趣,分享快乐。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为小班幼儿设计阅读活动“森林里的饼屋”,要求写明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
森林里的饼屋(小班)(一)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大胆的表现能力;
(2)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大胆表现故事中动物的拟声词和小猫做饼的儿歌,感受故事的童真童趣;
(3)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了解分享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课件、猫手偶。
(三)活动过程
1.封面导入,学习重点句儿歌
(1)看,小猫在干什么呢你怎么看出来的
(2)小猫是怎么做饼的呢我们来看一看,学一学。
(3)宝宝会做饼吗小猫学会做饼了,它真想让所有的朋友们都来尝尝它做的饼呀,于是它开了一家“饼屋”,我们去看看吧。
2.了解小猫为动物朋友做饼的情节
(1)小喜鹊来了。
①谁会来饼屋呢来了几只喜鹊
喳喳、喳喳,小喜鹊来了。小喜鹊想吃什么啊一起告诉小猫。
②我们赶紧来帮小猫一起做薄饼吧。
③薄饼做好啦!瞧,这是什么样的薄饼
(2)小绵羊来了。
①谁来了完整地说说谁来了。几只绵羊哪只大哪只小呢他们想吃薄饼,我们来帮小羊问问吧。师生:“小猫小猫,我们要吃香香的、软软的薄饼。”师答:“好,我来做。”
②宝宝们一起来帮忙吧!
③小猫帮小绵羊做了什么样子的薄饼呢
(3)大象来了。
①“嗨哟、嗨哟”谁来了对呀,是大象来了,他也想吃香香的、软软的薄饼,谁来帮他告诉小狮
②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工具,这么多的材料做饼啊
③大象的薄饼太大了,我们一起来帮小猫吧。
④薄饼做好了,这回你知道是什么样子的薄饼了吗
(4)做块薄饼给小猫吧。做什么形状的薄饼给小猫
(5)这件事被画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森林里的饼屋》。
3.欣赏动画
和朋友们分享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猫是怎么样快乐地做饼的。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