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的交往关系类型中,被拒绝型幼儿主要表现出的特点是( )。
在幼儿的交往关系类型中,被拒绝型的幼儿经常精力充沛,社会交往积极性很高,有攻击性行为。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说明的是适宜性教学法的( )。
补偿模式是指通常幼儿在某一方面会有所不足,这可以改由另一方面的强项去补偿,以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幼儿生病时去过医院,以后看见穿白大褂的人就害怕。这种心理活动是( )。
幼儿之所以害怕穿白大褂的人,是因为记忆中有相关的印象,属于记忆活动。
幼儿时期的言语学习主要是( )。
幼儿期的言语学习主要是指口语的学习。
( )是指通过一些形式让学前儿童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学前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地自然理解和分享的方法。
共情训练法是指通过一些形式让学前儿童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学前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地自然理解和分享的方法。
提倡教育要适合孩子“敏感期”的教育家是( )。
蒙台梭利提出“敏感期”理论。
适宜于秋季进行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是观察( )。
积木、拼板、穿珠等材料应投放在( )。
建立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提出“活教育”思想的是( )。
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创立了“活教育”理论。
我国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是( )。
我国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儿童感知客观事物与现象的基本方法是( )。
观察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自然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
通过向儿童传递、讲授有关心理健康的粗浅知识,以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帮助儿童改善对心理健康态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是( )。
幼儿想象的主要形式是( )。
幼儿想象以无意想象为主。
婴儿获得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是( )。
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1.5~2.5岁是婴儿获得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
所谓“第一反抗期”,是指( )左右儿童在其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教育不太有利的独立行动与对抗行为。
三岁左右的儿童在其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第一反抗期”。
18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 )在苏格兰纽兰纳克创办了一所幼儿学校,名为“性格形成新学园”。
让幼儿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位老年人,在生活中有很多不方便,你的心情会怎么样?”是移情训练的( )。
合作游戏一般适合( )的孩子。
教师热爱学生的作用表现在( )。
①得到学生及其家长的馈赠
②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③爱学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
④爱学生是获得教学效果的基础
幼儿看到桌子上有一个苹果,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幼儿知觉活动的是( )。
“真香”体现的是感觉,“这是什么”体现的是思维,“我要吃”体现的是需要。
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视力。( )
正确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
错误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个人”。
教师义务是指法律对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一定行为的约束。( )
正确
集体活动是“面向全体”,小组和个别活动是“照顾个别差异”。( )
错误
在我国,集体活动是教育机构进行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而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相对较少,这样不利于充分满足不同儿童的不同需要,应注意在教育中灵活地使用集体、小组、个别的教育组织形式。有教师认为,集体活动是“面向全体”,小组和个别活动是“照顾个别差异”,这是不对的。面向全体与照顾个别差异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在各种组织形式的活动中统一实现的。不重视个别差异的集体活动是不可能真正面向全体的。
由学前儿童的生长和心理发展特点所决定,他们对教育环境的依赖性更大。( )
错误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展和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他们对物质环境的依赖性更大。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尚在形成中,需要成人为其准备安全、卫生、舒适、优美、丰富、和谐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儿童在适宜的物质环境中生活,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
铃木音乐教育体系中有许多独特的方法,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母亲参与、集体教学以及听觉训练。( )
正确
陈鹤琴先生提出生活教育,倡导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
错误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主张。
教幼儿掌握词语,最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是结合日常生活活动。( )
正确
阈限越低表明感受性越差。( )
错误
感受性是感受器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用感觉阈限大小来测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阈限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阚限越高,感受性越低。
学习图式是婴儿,特别是1岁前婴儿发现学习的基础性学习方式。( )
正确
认同
现代儿童观
指现代人们对儿童的认识。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是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当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力,尊重他们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尊重他们的个性和能力,应当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的机会。
五指活动课程
五指活动课程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创编的。他以鼓楼幼稚园的课程编制为实验,提出了五指活动课程:课程的内容由五个方面组成,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等五项,它犹如人的五个手指头,是活的、可以伸缩的,但却是整体的、有连通的、互相联系的。
评析“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1)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2)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将儿童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个体,承认每个儿童都有发展的可能性。
(3)教育应该超前于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推动或加速儿童内部的发展过程。
(4)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现状,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基础。
(5)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育者要为不同的儿童创设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
简述幼儿德育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遵循德育的规律实施,人的每一种品德都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要素构成。在幼儿的品德形成过程中,四要素的发展不是同步的,幼儿的道德认识、道德意志等发展较差,因此,幼儿德育必须从情感入手,重点放在道德行为的形成上。具体应注意:
(1)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
(2)直观、形象,切忌说教;
(3)注意个别差异。
简述良好的幼儿园环境设计的标准。
符合以下七个标准的环境为良好的幼儿园环境:(1)安全和健康;(2)满足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3)重视发展学前儿童的潜力;(4)充实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5)培养学前儿童的沟通和交往的能力;(6)有利于教师的管理;(7)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简述学前教育的任务与功能。
(1)保障学前儿童生存、学习与发展的基本权利;
(2)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或身体、认知、情感与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帮助学前儿童适应学校生活,为人小学学习做好准备;
(4)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
(5)消除贫困,提高义务教育效益;
(6)增加工作与闲暇时间,改变家庭生活的方式;
(7)促进社区合作,增加社会凝聚力;
(8)提高人口质量。
简述家园合作的必要性。
(1)家园合作是人的发展的需要;
(2)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优势互补,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3)家园合作是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
(4)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现实的需要。
常见的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试述幼小衔接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
(2)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3)结合地区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
(4)加强家、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
围绕“认识自己牙齿”的主题,为幼儿园大班写一份活动方案。
【活动内容】
认识宝宝牙齿。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切牙、犬牙及磨牙。
2.初步具有爱护及清洁牙齿的意识。
【活动准备】
牙齿模型一套、一张保护牙齿的光碟。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结合亲身经历,说说对牙齿的了解及保护牙齿的意识。
2.让幼儿看碟,认识哪些是保护牙齿的行为(画面内容略)。
3.幼儿讨论:哪些行为是保护牙齿的行为。
4.认识切牙、犬牙及磨牙。先请幼儿观察牙齿模型,观察切牙、犬牙及磨牙形状上的不同,再观察同伴及自己的牙齿,分辨同伴及自己的切牙、犬牙及磨牙。然后请幼儿记住有几位牙齿宝宝,他们的名字和本领。教师出示牙齿模型,告诉幼儿切牙、犬牙及磨牙的名称及主要功能。
5.全班幼儿讨论并交流保护牙齿的方法,并以组为单位进行情景表演。
【活动建议】
1.将牙齿模型及图片放在活动角,引导幼儿观察。
2.向家长介绍牙齿保护知识,请家长监督孩子每天刷牙,餐后漱口。
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可以将幼儿游戏分为( )。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有( )。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原则有( )。
幼儿园教育活动原则包括幼儿园教育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一般原则包括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特殊原则包括保教结合的原则,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原则,发挥一日活动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