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的是( )。
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的作家是安徒生。
幼儿与同伴说:“我看到一条像牛那样大的狗”,幼儿的这种说谎属于( )。
这是幼儿典型的分不清事实与想象的无意说谎行为。在幼儿期,幼儿容易把现实与想象混淆,有夸大与虚构的现象。比如小朋友在幼儿园欣赏了肖邦的钢琴曲,他回家可能就跟爸爸妈妈讲今天在幼儿园他见到了肖邦叔叔,这都是典型的幼儿想象的一种特点,而不是有意说谎行为,要注意区分幼儿的想象特点。要给幼儿以想象的充分自由,培养他们敢想、多想的创新精神。我们在日常生活、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当中,都必须注意给幼儿以想象的充分自由,鼓励幼儿积极动脑,自由畅想,并且当幼儿的想象一旦表现出了新颖性、独创性时,就给以鼓励、表扬。
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保障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法律文书是( )。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用法律保护儿童的权利。
在幼儿园的韵律教学活动中,( )主要适应于情节性比较强的韵律动作组合的学习或创编活动。
“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属于( )发散思维。
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形态扩散即以事物的形态(如颜色、味道、形状等)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比如,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办什么事。
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大大落后于空间知觉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以一个假想的无忧无虑的儿童自然成长来揭示教育规律的教育著作是( )。
卢梭的《爱弥儿》是以一个假想的无忧无虑的儿童自然成长来揭示教育规律的著作。
“儿童中心论”的倡导者是( )。
影响儿童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是( )。
家庭是儿童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对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榜样的作用:第二,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关键因素。
儿童有不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等心理特征是在( )亲子关系下形成的。
在专制型亲子关系下,父母对儿童干预过多.儿童的自主性受到限制,也不喜欢与他人接触,易出现题干所描述的情况。
幼儿期,幼儿大量使用的判断是( )。
幼儿使用判断大多是依据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现象直接进行的,是直接判断。
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的领导体制为( )。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的领导体制为园长负责制。
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和体育活动时应注重( )。
幼儿健康教育和体育活动的首要任务是要保护儿童的生命健康,增强体质;其次就是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独立生活的能力。
幼儿喜欢给小凳子穿上鞋以免它脚疼,给自己的布娃娃打针治病。这种现象体现了幼儿思维具有( )。
幼儿具有“泛灵论”思想,往往把一些无生命的物体当作是有生命的,这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具有拟人性。
婴儿最初掌握语音是通过( )学会的。
婴儿最初的语音是通过模仿学会的。
幼儿为了得到奖励而进行学习的学习动机是( )。
幼儿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当学习可以带来奖励或避免惩罚时,才对学习产生兴趣,这种学习动机是外在动机。
世界上第一个为母亲们开办“讲习会”的教育家是( )。
福禄贝尔认为,要让孩子在爱中成长,首先就必须教育母亲。因此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母亲们开办的“讲习会”。
当许多幼儿都想玩娃娃家,而娃娃家又只能容纳三四个人时,幼儿教师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正确的做法是扩大娃娃家的内容和容量,使更多的孩子可以参与到游戏中来,满足幼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需要。
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 )。
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家长都是平等的教育主体,没有主辅之分。
关于各种记忆出现的时间由早到晚依次是( )。
从儿童这几种记忆发生发展的顺序来看,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出生后2周左右),然后是情绪记忆(6个月左右),再后是形象记忆(6~12个月左右),最晚出现的是语词记忆(1岁左右)。
下列强化程式属于延缓式强化的是( )。
间隔式强化,又称延缓式强化,分为时间式和比率式两类。时问式又分为定时距式和变时距式。定时距式,即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变时距式,即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变化的。比率式又分为定比率式和变比率式。定比率式,即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呈一定比例。变比率式,即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的比例是变化的。
家庭访问中的人园(所)后家访分为( )等几种。
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主要有( )四个方面组成。
在各种课程编制模式中,( )对幼儿园课程的编制所产生的影响较大。
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与依从相比,它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评价应该是正面评价和反面评价相结合。( )
错误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对促进幼儿的发展有很大作用。教师应该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不能对其进行打击。因此,教师在对幼儿游戏进行评价时应该是正面评价,这样才能保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愉悦、成功的情绪体验,有利于激起幼儿再次游戏的愿望。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幼儿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这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
错误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幼儿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我国最早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在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 )
正确
幼儿园课程以幼儿的间接经验为基础,让幼儿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 )
错误
幼儿园课程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幼儿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
正确
幼儿能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一般在3~4岁。( )
错误
幼儿能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一般在2~3岁。3~4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已经能明确分辨出自己的性别,处于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阶段。
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的主导定义是课程论。( )2
错误
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的主导定义是活动论。
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是讲故事。( )
错误
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是游戏。
对幼儿来说,联想法是比较有效的回忆方法。( )
正确
教师与幼儿的沟通就是要求教师多用言语的形式表扬、指导幼儿,学会倾听。( )
错误
教师与幼儿的沟通除了言语沟通外,还有非言语的形式,如身体接触等。
简述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策略。
“白板说”
白板说: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的教育观点,他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 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教育之故”。
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指的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联结之后,当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分离。随着婴儿与母亲情感联结的进一步建立,也随之产生了分离焦虑。
五指活动课程
五指活动课程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创编的。他以鼓楼幼稚园的课程编制为实验,提出了五指活动课程:课程的内容由五个方面组成,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等五项,它犹如人的五个手指头,是活的、可以伸缩的,但却是整体的、有连通的、互相联系的。
学前科学教育
学前科学教育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包括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含义,并且指出它们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1)感觉和知觉的含义。
①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讲台,它具有色、形、凉、滑、硬等属性,这些个别属性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就是感觉。
②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它和感觉一样,都是直接作用于人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2)感知觉与幼儿心理的发展。
①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
②幼儿的记忆,也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对直接感知过的形象的记忆.比对语词记忆的效果好。
③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
简述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很多,主要的因素有:
(1)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对幼儿发展的期望对其教养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2)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
(3)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
简述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及特征。
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有两种,即学前家庭教育与学前社会教育。
(1)学前家庭教育是自家庭出现后就已经存在。家庭是儿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特征有:领先性、单独性、长久性、随意性、随即性。
(2)学前社会教育。目前主要有:①托儿所;②幼儿园;③托幼园所一体化;④幼儿班;⑤儿童福利院;⑥SOS国际儿童村。学前社会教育的特征是:群体性、目标性、计划性、多样性。
简述幼儿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幼儿更多地依据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动机作出道德判断。
(2)幼儿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之问存在着脱节现象。
(3)幼儿已具有初步的道德规范的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场合以调节自己的行为。
(4)幼儿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受外部、成人规定的标准控制的,也就是说幼儿处于皮亚杰所称的道德他律阶段。
试述洛克的幼儿教育思想。
试述运用观察法研究幼儿心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1)观察前观察者要做好准备;
(2)观察时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
(3)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
(4)观察应排除偶然性,一般应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反复进行。
兰兰是个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一天,她拿起纸和笔画画,画之前她自言自语地说:“我想画小猫咪。”先画了猫头、猫耳朵.再画猫眼。然后画了条线,说这是草地,在上面画了绿草小花,接着又壶了只兔子,边画边说:“哎呀,不像不像,像什么呀,像小火车。”这时,她又突然想起来:“小猫还没嘴呢!也没画胡子!”于是,又画了起来。
上述兰兰的画画行为,说明了幼儿想象的什么特点?
(1)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
幼儿想象的产生,常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的,想象活动不能指向于一定的目的。孩子越小,想象的目的越不明确,也就越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2)想象的主题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变化
幼儿初期的孩子,想象不能按一定的目的坚持下去。很容易从一个主题转换到另一个主题。这主要是由幼儿初期孩子的直觉行动性思维决定的。如:在游戏中,孩子一会儿当服务员,一会儿又去当老师。在画画中也如此。一会儿画树,看到别人画兔子,他又去画兔子吃萝卜。想象主题极不稳定,易受干扰而变化。
(3)想象过程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
幼儿在想象过程中常表现出很强的兴趣性和情绪性。情绪高涨时,幼儿想象就活跃,不断出现新的想象结果。
另外,兴趣也影响孩子的想象。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和学习,他就会长时间去想象,专注于这个活动;而对不感兴趣的活动,则缺乏想象,往往是消极地应付或远离这项活动。幼儿想象过程的方向、想象的结果、想象的丰富程度受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较大。
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的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中班以后,幼儿的想象已具有一定的有意性和目的性。大班以后,幼儿的想象还具有独立性。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