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
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观察法。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关键期表现在()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关键期表现在儿童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四岁的芳芳,知道小军是自己的哥哥,当问她小军有没有妹妹,但她却说没有,这体现了芳芳思维特征的是( ) 。
思维的不可逆性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使之回到起点。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不能这样思维。
以科勒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提出的理论是( )。
以科勒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提出的理论是完形顿悟说。
对代数a+3a+b进行合并同类项的问题属于()。
有结构的问题,是指己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比如“59X113= ”即是有结构的问题。.
通过角色训练增加自信心,然后将所学得的运用到实际生活情景中的训练方法称之为()。
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的同时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主要属于教学事项中的( ) 。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主要属于教学事项中的引起学生注意。
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共存在的,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问题的是( )。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 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
对道德行为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的是( ) 。
对道德行为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的是道德意志。
生理自我基本成熟时期在( ) 。
生理自我基本成熟时期在幼儿初期,3岁左右。
学习理论的观点中,属于行为主义观点的是( )。
学习理论的观点中,属于行为主义观点的是强化说。
态度与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个阶段是
态度与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的阶段是依从、认同、内化。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提问时没人发言等,这样的课堂氛围属于
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而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即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敌视教师、故意捣乱。
有些儿童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担心害怕、甚至惶恐显得很不安,属于心理障碍中的()。
有些儿童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担心害怕、甚至惶恐显得很不安,属于心理障碍中的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 ,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学习困难综合征在小学生中比较多见。有一组调查资料表明,19%的男童和3%的女童,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诵读困难(学习困难综合征的一 种表现)的症状。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儿童厌学症作为一种社会病理心理状态的产物,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某一班级学生约定,上课前 要静静等待老师的到来,这一约定属于( ) 。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称为( )。
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称为心理评估。
合作学习也是-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 ) 。
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的主导教学。
学习程度在( ) 时,记忆效果最好。
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的时候,记忆效果最好。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便, 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的时期是( ) 。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便,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的时期是儿童早期。
以个人对任务的充分理解的前提的规律是()。
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任务的充分理解和浓厚兴趣为前提的。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 。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布鲁纳。
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有( ) 。
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
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是( )。
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是练习。
概念教学中为了防止学生出现概括不足,需要给学生呈现( ) 。
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属性。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 )。
布鲁姆认为,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五个等级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添加反射的理论都认为,形成和巩固条件反射的重要条件是( )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添加反射的理论都认为,形成和巩固条件反射的重要条件是强化,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某- - 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 ) 。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
在技能形成过程中,联系中期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 。
在技能形成过程中,联系中期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高原现象。
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
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是逆向迁移。
一般来说,学习篇文章之后,对这篇文章的记忆效果( ) 。
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在许多记忆实验中,都获得了强有力的证据。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 个学习材料的两端的项目学习得快、记忆得牢一些,而中间部分的项目总是学得慢、记得差一些。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之所以较差,可能是由于同时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双重干扰的结果:而最前部与最后部的记忆效果之所以较好,可能是由于仅受倒摄抑制或前摄抑制造成的。
学生念念叨叨地表述出自己正在进行的心智活动的情况属于()。
学生念念叨叨地表述出自己正在进行的心智活动的情况属于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
下列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师的人格中两种重要的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 -是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想:二是( )。
在教师的人格中两种重要的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富 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想:二 是热心和同情心。
提问属于()
精细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等。
下列属于内在的不稳定的可控因素是()
属于内在的不稳定的可控因素是努力。
提出共同要素说的是( )
桑代克提出共同要素说。
可用考察学习对知识的回忆且于将学生的猜测可能性降到最小的是()。
可用考察学习对知识的回忆且于将学生的猜测可能性降到最小的是填空题。
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大致在( ) 。
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大致在9岁左右。
下位学习又称( ) 。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
适用于纠正2-12岁儿童的冲动性、攻击性、情绪性及充满敌意的不良行为的方法是( )。
暂时隔离法,是指当儿童有不良行为发生后,我们将他立即置于一个单调、乏味的地方,直到定时器响了以后方可离开。暂时隔离意味着奖励、强化、关注、有趣活动的终止。
教学媒体包括()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主要特征有( ) 。
学习动机的作用( ) 。
智力群体差异包括( ) 。
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有( ) 。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过程。( )
错误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过程。
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和顺序。
正确
负强化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错误
错误。理由:(1)强化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2)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是撤销惩罚,并不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
正确
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
正确
发现教学在教基本技能时并不如指导教学效率高。( )
正确
问题行为与差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概念相同。( )
错误
问题行为与差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概念不同。
儿童多动症的高峰发病年龄是8-10岁。( )
正确
皮亚杰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 )
错误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
态度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成分是认知成分。( )
错误
态度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成分是情感成分。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答案要点】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 应用中表现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班级规模;
2、课堂环境;
3、班风与学风;
4、学生期望;
5、教师威信;
6、教师能力;
7、师生关系;
8、教师的管理方式;
9、家长的个性特征。
论述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要想在直观过程中获得有关的知识,首先必须注意和观察直观对象。而要想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1)强度律,即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如实物、模象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被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因此,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2)差异律,即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就越容易。在物质载体层次,应通过合理的板书设计、教材编排等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在知识本身层次,应合理地安排新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
(3)活动律,即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为此,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并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4)组合律,即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 -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因此,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学生小强的回答是“造房子、造车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林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靶、敲钉”,请根据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分析小强和小林的回答,并试述如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小强能回答出“造房子、造车库、造学校、铺路”,说明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好,而小林能说出“盖房子、盖花坛、打靶、敲钉”,说明创造性思维的变通性好。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评价机制
4.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由于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从个性入手来培养创造性,这也是促进创造性产生的一条有效途径。研究者提出的各种建议,可概括如下。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通过各种专门的课程来教授一些创造性 思维的策略与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常用的方法有: 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