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柏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本题属于对流派、学说、制度方法等的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一类知识
点的考查。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于20世纪20年代建立 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将《四书》和《五经》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的是哪个朝代?( )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考试依据。
在我国高中课程结构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占( )学分。
在我国高中课程结构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所占的学分是8分。
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去教育学生。在言谈举止、为人之道等方面,教 师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指的是教师的( )角色。
本题考查考生对相关教育理论及经典论述的理解以及联系理论知 识的能力。首先要对题干所引夸美纽斯名言理解正确,然后联系教师的 角色部分的知识点,得出夸美纽斯此处所指的是教师的榜样角色。
在当代,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原因是( )。
本题考查考生对教学任务的理解和记忆。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 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各国都十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观点,体现在德育中与( )的精神相一致。
实际锻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 德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实际锻炼法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常规训 练;二是实践锻炼。实际锻炼法被很多教育家所重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也体现了实际锻炼法。
英国学校德育学家麦克费尔提出的德育模式是( )。
体谅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学校德育学家 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共同所创。与认知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 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19世纪初,( )学校出现了“导生制”,对班级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世纪初,英国出现的“导生制”对班级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分支制学制是( )建立的一种学制。
分支制学制是苏联建立的一种教学制度。
最早提出“学校文化”概念的是( )。
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早在1932年,华 勒就在其著作《教育社会学》中使用“学校文化”一词。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论出自于( )。
本题是对教学过程理论的考查。儒家思孟学派在《礼记?中庸》中 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论。
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教学评价可分为( )。
课程评价应有哪些功能?( )
—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
一个好的班集体应该具有如下特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
斗目标;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 织纪律;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读书指导法的要求是( )。
运用读书指导法应该遵循以下要求:第一,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
和思考题;第二,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第三,加强评价和辅导;第四,适当 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常规训练包括( )。
CIPP评价模式包括( )。
CIPP评价模式是由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
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等四种评价组成的一种综合评价模式。
西欧中世纪的主要学校类型是教会学校,分为( )三个层次。
本题考查西欧中世纪的学校教育。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是教
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三个层次。本题要注意审 题以及对干扰项B项的区分。
学校文化由( )构成。
课程评价的内涵是( )。
课程评价的内涵包括:第一,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第二,课
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三,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 献;第四,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 指明方向。
学习化社会中终身教育的特征包括( )。
本题考查考生对学习化社会中终身教育特征的理解和记忆。学习
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 地学习当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个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提出的教学原则有( )。
本题考查赞可夫的教育理论,赞可夫在其《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
出“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 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
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有( )。
高中课程设置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
近年来,新兴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有( )。
根据研究的功能,可将教育科学研究分为( )。
本题考查考生对教育科学研究类型的记忆以及对分类方法的理
解。根据教育科学研究的功能,可以将教育科学研究分为发展性研究、评 价性研究、预测性研究。
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 )的 活动。
本题考查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 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 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
下列不属于我国中学的德育原则的是( )。
健全班级规章制度的基本要求是( )。
健全班级规章制度的基本要求:第一,认真讨论,科学合理;第二,严 肃慎重,相对稳定;第三,反复学习,坚决执行;第四,教育为主,不断完善。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 )。
信息技术没有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 )
错误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关
于知识的观念,也改变了人们关于学校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 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教育本身不是一种文化现象。 ( )
错误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
表现在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另一方面它的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的本体。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只具有即时价值而没有延时价值。 ( )
错误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一方面,学校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甩,对个体发展具有即时价值;另一方 面,学校教育的内容又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对个体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 长远的价值。
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是国家的事情,和教师无关。 ( )
错误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师是课程资源的
开发者和建设者;而且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 要载体,并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教育行动研究是以教师的教育实践为主要导向的。 ( )
错误
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
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 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 问题。
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 文武兼备的_。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高中课程的八大领域之一,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方面 内容,共_个学分。
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
【答案要点】(1)人才规格是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劳动力的规 格,进而也决定着教育所培养人的规格。所以,当我们考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时,必须深 刻地把握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与要求。
(2)教育结构通常指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教育的比例构成,如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学校 的比例关系,不同科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等,都要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简述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答案要点】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 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2)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3)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
(4)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 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
(2)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 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
(3)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 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社会模仿模式对我国德育发展改革有哪些启示?
【答案要点】在探讨道德教育与行为形成方面,社会学习理论的许多成果值得借鉴, 对我们加强道德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有较大启迪作用。社会模仿模式强调自我效能 感,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等,对我国德育工作也有较 大的启迪作用。
举例说明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案要点】(1)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学生 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品德赖以形成的内部因素,也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构成,自我评价能力可以使学生正确认 识自我、评价自我,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明确自我道德教育的目标与要求;自我调控能 力则可以使学生自主行动,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例如:我们在德育实践中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内在要求,把学生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 依赖性较强的孩子培养成独立自主的社会成员。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 展是有规律的,一般是从自我为中心发展阶段,到“他律”阶段,再到“自律”阶段。
(3)要遵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与提 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阅读以下材料,说说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
某学校组织公开课,在老师上课的过程中,有时会向学生提问。去听课的家长发现,老师每次 提问时,自己的孩子都把手举起,但老师每次都是请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而不会叫自己的
孩子。
【答案要点】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现象由来已久,这种现象违背了我国的教育方针 和教育目的,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的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 要切实关注并解决好不均衡的问题。
(1)改变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 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 教学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时 也要看到学习成绩不好学生的潜力,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后进生的发展。
(3)我国实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 素质教育强调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发展,这是每个学生 的基本权利。所以,无论是教师、学校还是社会以及相关教育部门,都不能只把关注的眼光 放在少数优等生身上,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式,不能把学习成绩当做评价学生 的唯一标准,改变将学生学业成绩当做评定教师业绩的唯一标准。
(5)对于后进生,教师要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而不是对其采取忽视
的态度。
总之,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既需要教师和学生的 相互配合,又需要社会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 正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